台州日报:破解瓷片天书,探秘台州瓷业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文

所谓“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那么,在浙江青瓷业发展过程中,台州有什么样的地位?台州的青瓷,又有哪些前世今生呢?

这些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当然需要专业的学者来回答。11月23日,在和合书吧泰隆德润馆举办的“文化台州·书香泰隆”第五场公益文化沙龙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西营以《千峰翠色:台州瓷业探秘》为题,分享了他近些年来在台州的考古成果。

“2018年至今,我们对台州地区进行了瓷窑遗址区域性考古调查,试图构建起整个台州地区窑业的时空框架。”谢西营说,“我们调查了83处窑址,其中临海32处、黄岩21处、路桥9处、仙居8处、天台和温岭各5处、三门3处。”

在路桥桐屿街道就有9个窑址,主要分布在永宁山南麓及其余脉大仁山、王家山山坡上,时代均为东晋时期。这里出土的器物类型丰富,除了大小不一的碗类之外,还有盘口罐、鸡首壶、砚台等等,胎釉质量普遍较高。

六朝时期,以上虞为核心的曹娥江中游地区,是浙江地区乃至全国的瓷业中心。但从上虞地区窑址调查情况来看,与西晋相比,东晋时期是一个窑业迅速衰落时期,表现为窑址数量迅速减少,产品质量显著下降。而路桥则是东晋时期的新兴窑区,其产品质量甚至高于上虞地区。

黄岩沙埠窑,则代表了台州瓷业的高光时刻。2019年至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窑址群内的竹家岭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连续5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基本构建起沙埠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整体划分为七期,构建起备料、成型、烧成、废弃的完整窑业生产操作链,构建起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

一方面,沙埠窑填补南方青瓷业发展缺环,是浙江青瓷空间转换、产业转移、技术传播和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沙埠窑出土的部分瓷器品质高超,质量达到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和贡御标准,揭露出来的窑业遗迹修建规整,尤其是窑场围墙的发现,突破了以往的认识。

此外,沙埠窑的瓷器还流传到了国外,像朝鲜的开城遗址、日本福冈大宰府遗址、菲律宾怡吉戈省,以及约旦、埃及、科摩罗地区,都出土了沙埠窑瓷器,这对于探讨北宋时期陶瓷内外销议题、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瓷器的年代和产地、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网络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近期,谢西营还带领团队,对临海梅浦窑进行系统性发掘,随着越来越多文物的出土,我们会了解更多关于“秘色瓷”的奥秘。

此次沙龙,也吸引了台州本地青瓷爱好者的参与,在提问互动环节,他们提出了一些疑问,谢西营对此一一作答。

“文化台州·书香泰隆”系列公益文化沙龙,由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与泰隆银行台州分行联合发起,旨在以阅读和分享,丰盈市民群众的“文化粮仓”。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