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甫题《黄雉山樵山水遗迹》封面
张康甫序
阿能 文/摄
勾山黄雉村李家是舟山出名的书香门第和慈善之家,书画以自号拙子的慈善家李哲诚(1871~1944)的父亲李肃铭(1840~1900)最为出名。
李肃铭字儆哉、儆斋、子川,号黄雉山樵。其人热心义举。清同治十一年(1872),捐建育婴堂(后改为求诚堂)大厅、厢房、厨房。光绪三年(1877)参加编著《定海厅志》。光绪十一年乙酉拔贡、善词章工绘画,授内阁中书(捐官,七品衔),诰封通奉大夫(捐官,从二品)。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1925年,李氏兄弟为其父李肃铭出版《黄雉山樵山水遗迹》画册。
张康甫为之作序和题写封面
《黄雉山樵山水遗迹》画册由时任上海《新闻报》总编辑的普陀展茅张家村人张康甫乡贤作序和题写封面,并由商务印书馆用宣纸印刷出版,共有李肃铭绘山水画12帧。
张康甫(1867~1945),字锡藩、康侯,号狎鸥老人(狎鸥子),自幼聪颖好学,清光绪年间秀才,精工诗文书画。张康甫的书法承颜真卿及北魏李邕之法,传世甚多。普陀沈家门“鹤龄泉”、定海戴家塘 “彭城坊”坊名和岱山“承志堂”的“泽及桑梓”匾额,也均由张康甫题书。
张康甫序释文:吾乡李子川观察之封翁儆哉先生,讳肃铭,以光绪乙酉拔贡朝考,授内阁中书。家饶于资,不乐仕进,以书画自娱,所居背黄雉山,因自号黄雉山樵,书所学兰亭序醴泉铭,画则远宗痴翁近法,麓台笔意古拙,气韵深厚,无画史临摹习气,对之令人肃然意远。当时求之不易得,惟亲旧往访者见有所作携之去,他日乘间请落款,先生辄笑应之。故今留存间有印章而无款识,或由他人代为填款者。子川观察颇能传其家学,虽在宦途,簿书旁午,每值夏初恒绘便面持赠友朋,意境超卓,亦异凡俗,惜中年殂,谢功力尚浅耳。今子川之兄拙子君搜集先生遗稿得十二帧,付诸影印,其中,重峦叠嶂一帧款为缪君子静所题,吉光片羽弥之珍贵,贵为识数语于卷末,不胜高山仰止之思焉。乙丑夏五定海张锡蕃康父氏诠跋。款识:康父,锡蕃。
以黄杨尖山脉风光为背景
李肃铭所绘十二帧遗稿(舟山市徐正国博物馆馆藏)为“家在江南黄叶村”“湖山春霁”“秋山萧寺”“枫林晚映”“坐中佳士左右修竹”“溪亭夏亦寒”“层垒叠嶂”“新雨带秋岚”“山市静岚”等。大多是以黄杨尖山脉的风光作为背景,描绘勾山之山水,以体现他的恋乡情结。
李肃铭二子李拙子(1871~1944),原名哲诚,字寄桐。民国初年,留学日本东京攻读法学3年,回国后在上海经商。家世富裕,他却淡泊名利,不入仕途。1922年著有《拙言》一书,贬斥军阀卖国弄权。后弃商离沪回乡,留守勾山老屋。倾其所有积蓄和变卖祖产,捐献于家乡公益事业。《定海周报》报道其善举,称其为“大慈善家”。《普陀县志》载,李拙子在“民国10年,出资4500元、田3亩余建延武(亡子名)小学,以其定海城关阜泰典当铺股息、房租作学校常年经费,免收学杂费,新生发书包一只。翌年增设高级班”。
三子李哲濬(1875~1920),字子川,书画家,是李肃铭六子中唯一入仕途的。为户部主事(从六品)闲官,部里或司里有出差或京畿巡查、库房清点等,让他领衔办理或协助办理。后授广东候补道、江苏补用道、江宁劝业道(正四品),民国四年任吉林省财政厅长,也算是一个厅局级大员了。民国《定海县志》载:“李哲濬,宣统间户部主事,授江宁劝业道……民国四年,吉林财政厅长。”因其名声在外,在1920年过早去世,因此在舟山留下的史料不多。
来源: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