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日报:读书时光

阮浙轩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人生的第一页书,是妈妈温柔地为我翻开的,那是一本梦幻般的绘本。绚丽的图画,神秘的文字,构成了它全部的内容。我好奇地翻阅,似懂非懂。奇妙的是,仿佛从那一刻起,一颗热爱阅读的种子便在心间悄然种下,且在时光的浇灌下,渐渐生根发芽。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时光流转,等我识得那些神奇的文字后,我便痴迷于各种通俗易懂的杂志。一本本杂志似乎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与幻想。在杂志的世界里,我看到了课本之外的天地: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内蒙古草原的辽阔深远,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让我领略了书的奇妙。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足不出户,但却在书中仿佛一览天下,一本本薄薄的杂志,撑起了我童年的整个世界。

上了小学,我读书的兴趣愈发浓厚。尤其对恐龙——这个来自远古的庞然大物,有着无法抵制的好奇。家里的书架有两排专为恐龙而留,那些记载着史前巨物的书籍,也凝聚着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变迁与沧桑。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插图,总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那神秘而壮观的史前生物世界,恐龙那庞大的躯体、奇异的外貌,以及那震慑人心的一声声咆哮的力量,那未被人类污染的生机盎然的原始生态场景……在我的脑海构建出一个神秘而壮观的史前世界,无不激起我对这个充满冒险与未知的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培养了我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再大一些,我已能识得大部分字,便不再只沉迷于充满插图的书籍。那时,我接触到了改编版的四大名著。即使是青少年版,它们的文字魅力仍能让我震撼。我为悟空大闹天宫的神勇所倾倒,感叹神挡杀神的英气却难敌因果轮回;我钦佩关公温酒斩华雄的豪迈,赞叹他忠义两全,义薄云天;我痴迷于武松景阳冈打虎的勇猛,却为宋江未能替天行道而遗憾;我为贾府的兴衰如白驹过隙而感慨,为那些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扼腕叹息。通过这些古人的文字,我仿佛亲见了古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盛世的辉煌与人世的无常。“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四大名著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光辉,我的内心也因阅读日渐丰腴。

随着年岁的增长,少年时期那颗浮躁的心开始萌生出武侠梦。六年级的我,沉浸于金庸的武侠世界,梦想仗剑走天涯,来去无踪。在那些故事里,我看到了各色历史人物相继登场,他们个性鲜明、身怀绝技,令人神往。“侠”字似乎早已刻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金庸笔下的江湖充满了侠客的豪情与柔情。我体会到那“将进酒,杯莫停”的洒脱,也懂得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红尘眷恋,更感受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豪气。一个个英雄在江湖的风雨中坚守自我,坚忍不拔,以独特的魅力绽放生命的本色,以英雄的侠肝义胆奏响人生的旋律,以人性的本真演绎出人生的淡泊逸气,武侠世界中的侠义精神,激励我勇敢面对困难,超然面对自己。

再大一点,我的阅读兴趣慢慢从小说转向了历史。偶然间,我结识了《明朝那些事儿》。一个辉煌的朝代,不过是几本书的厚度。作者“当年明月”用戏说的方式,从朱元璋从乞丐登基为帝讲到崇祯自缢,山河破碎。这些故事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电影画面浮现在眼前。于谦、戚继光、袁崇焕等英雄也在他笔下重新活了过来,仿佛他们还在用坚定的目光和无畏的勇气守卫着大明江山。渐渐地,我对历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读《史记》的宏大叙事,读《资治通鉴》的博大精深,我也爱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古老的岁月,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人类的生生息息,为我们描摹了一幕幕感人的画卷。那波澜壮阔的故事,沉沉浮浮的人世,总让我心潮澎湃。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启迪我智慧,润泽我心灵。

随着兴趣的提升,我读的范畴愈加广阔与深入。渐渐地,我习惯不仅用自己的眼睛读书,更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丈量世界,体恤人间烟火中的辛酸荣辱,喜怒哀乐。记得有一年,偶然读到余华的《活着》。这本书让我走出单纯和稚嫩,开始思考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福贵的一生,是悲剧,也是喜剧。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却因不思进取而家道中落,妻离子散。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被抽血致死,妻子患病却无能为力。他的生命在漫长的苦难中延续,最终孤独地活着。余华用福贵的一生道出了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生命的坚韧与无奈在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断读着,体会着,更成长着。

后来,随着学业的繁重,渐渐地,我却很少再翻教科书以外的书本,似乎也难以在书中找到曾经的那份心灵共鸣,我甚至怀疑我是否麻木,是否空洞?我渴望停下匆匆的脚步,渴望在成堆的作业里,抬起清澈的眼,扬起青春的心,仰望星空,托举一本本似乎已经陌生的书籍。在不断变化的时空里,享受那一次又一次的阅读邂逅。我期待着,更相信着,因为阅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之旅,是生命时光不可或缺的心灵滋养。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