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父亲是一盏 不灭的灯

杜静静

我的父亲从师范毕业直到退休,都在上虞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以至于他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浓得化不开。

父亲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教的是语文。而小镇的人们,对他的深刻印象还源于其艺术才能。书画展的作者、文艺会演的评委、赛场上的裁判,他样样在行。

父亲德性高洁,温润如玉,课余常悉心免费教小镇上的好学者吹拉弹唱。当年,不少农村孩子能考上师范学校,与父亲对他们的音美辅导密不可分。多年后,我常常以此打趣父亲:“你看如今市面上艺术培训班多赚钱呐,你错失了这么好的赚钱良机。”父亲总是笑笑:“如果眼里只有钱,做人多无趣。”

父亲有平和的心态、丰盈的灵魂,从不以才华自傲,更有勤奋作伴。他平日并不善言辞,学生们却说课堂上的他总是光彩照人。他写的粉笔字、钢笔字刚劲有力,工整漂亮。上完一节课后,看着一黑板整齐而秀丽的板书,简直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我从小十分敬佩父亲,他不光能作词谱曲,钢琴手风琴样样难不倒他,晚上备完课,他还常奋笔疾书,新闻、评论都能信手拈来。上世纪80年代,镇上的邮局里经常有父亲的稿费单。到现在,我也常在想,父亲写一篇千字文,一气呵成,文采斐然,而我同样写个文章,需绞尽脑汁,左思右想,还无法动笔。所以才气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父亲不抽烟也不嗜酒,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红楼梦》《家》《春》《秋》等名著都摆在简易书柜的显眼处。那时,小镇新华书店里适合中小学生读的书不像如今这么丰富,父亲早早为我订阅《少儿文艺》等。《收获》《当代》《十月》甚至《参考消息》等,自我识字开始就会翻阅,品读,从拗口生涩到朗朗上口。我在课堂上没有做过父亲一天的学生,但受他的影响和熏陶,也算是从小接受文学的滋养。

我虽愚钝,父亲也不愠,他常以鼓励作勉。此后的20多年中,父亲多了一个兴趣爱好,把我发表的稿件仔仔细细地收集剪下,然后装订成册。

如今,距父亲驾鹤西去已有400多个日夜。每当翻阅他给我留下的那些剪辑本,我总是相信他没有远离过,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我甚至坚信,他依然在天上高举着一盏灯,激励我走出失去他的至暗时刻,去拥抱快乐和幸福。父亲给我留下的是一份永恒的爱,是一盏不灭的灯。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