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烟火五圣桥,托起一个村的文化记忆

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近期,东湖街道五和村后横的五圣桥,被列入越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这座看上去普通,又鲜为人知的古桥为何能入选?记者带着疑问走进现场。

旧时石桥经典代表

五圣桥是坐落于田间深处的一处单孔石梁桥,呈东西向,一头连着阡陌小道,一头连着五圣庙。从石块的斑驳与台阶间的青苔中可看出岁月的痕迹。绍兴市古桥学会副秘书长陈树尧对这座桥颇有研究,经其实地测量,桥全长11.5米,宽2.3米,孔高1.9米。桥面铺三拼石条作梁,长4.82米,宽1.60米。

现场可看到,东西两桥台为条石纵横叠砌,结构坚实牢固,未出现移位或沉降现象。桥东西各置8级和9级石台阶,使桥台有明显的变幅收分。台阶旁无护栏,中间纵置两列斜坡,可通自行车。值得注意的是,桥面两侧有栏,高至小腿处,据了解是后人加置的水泥板,主要为了增加通行安全。桥梁南侧中间刻有字,因年岁久,现已无法辨认。桥虽简朴,不是很精致考究,但充分体现了旧时绍兴经典的石桥建造工艺。

五圣桥的西侧,是一座气势宏伟的五圣庙。庙建于清代,保留着五开间两进的格局,规模并不小,近看气势十足。朱墙黛瓦,顶部四角有雕刻,正门处的牌匾上写着“黄公殿”,院墙内置有香炉。记者来到现场时,院门关闭着,内部已经空无一人。

据当地老村民说,先有庙后有桥。庙东原是渡船口。旧时,庙以东方向的村民到五圣庙来,都要乘渡船。直到民国后期,村民集资出工造桥,有效解决了村民渡船的麻烦。随着村庄变迁,后横与沈江、枯桥、郦家埭、韩家溇五个自然村合并成了现在的五和村。

名字源于“五路财神”

五圣桥与五圣庙的名字有何起源呢?陈树尧告诉记者,“五圣”,即五路财神,正是黄老相公。五圣庙内祭的是黄老相公与包公。

黄老相公自古以来被当作专治瘟疫的神灵,绍兴各地皆有奉祀。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绍兴盛行摸彩,一帮财迷求财心切,竟把黄老相公当作张老相公叩拜。他们特地跑到蒋家溇的黄公殿烧香许愿、求财运,一时间,黄公殿香火盛极一时。因此也有了“黄老相公当张神菩萨看”的俗语,黄老相公也就成众人眼中的五路财神。

在绍兴,迎神赛会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是庙会的一种。据传,每年农历五月十六黄老相公回娘家的日子,民间也会在这天举办迎神赛会。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五圣庙龙舟迎会的传统又受到了重视,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村民会自发赶来,恭迎黄老相公及其公子以及黑脸包公。正式的环节称该活动叫“五圣荡盘龙图”,迎会龙船先在五圣荡宕着大圈子,然后圈子越宕越小,最后泥鳅龙船围着黄老相公宕圈,场面相当热闹。而五圣桥就是仪式的必经之路,一众人将“五圣”请出,走过五圣桥后抬进停靠着的龙船里。

更有烟火气的古桥

“说起五圣桥,除了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知道的人其实不多。”五和村村委副主任褚尧江说,村内的另一座后廿眼桥为绍兴市文保单位,前来参观或考察的人不少。与其罕见的结构与外形相比,五圣桥就显得平凡而默默无闻多了,因此也容易被人忽略。多年来,五圣桥本身也没有得到过多的维护。这次五圣桥被列第三批历史建筑确实令人意外。

当然,五圣桥“爆冷”入选,自有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古桥是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陈树尧说,五圣桥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屹立的身姿犹在,与河汊、田野相伴,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更多了一层烟火气,它记录着五和村的历史与发展,“将五圣桥纳入名单,也体现了越城区对古桥文化的重视。”记者在当地村委了解到,五圣桥目前仍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目前相关修缮计划还不明确。“但它的入选确实能让大家更加关注五圣桥和五圣庙的历史。龙舟迎会的民俗也是水乡的一种文化记忆,希望通过这个契机,能更好地保存这些文化记忆,传承给更多年轻人。”褚尧江表示。

五圣桥位于五圣庙旁,是一座单孔石梁桥。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