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感受许广平笔下的鲁迅先生

盛新虹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策划了“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鲁迅回忆录》便是其中之一。这部15万字的新书以许广平的手稿为准,从鲁迅的讲演与讲课、北京时期的生活、读书等几个方面记述了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道路。同时作者也追忆了鲁迅与她共同向往苏联文学的炽热之情,鲁迅与瞿秋白之间亲密愉快的见面等内容。书的末尾还附录了鲁迅友人许寿裳的两篇文章:《鲁迅的生活》和《鲁迅先生年谱》,有助于读者对鲁迅的生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写鲁迅的回忆著作有很多,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他们都写出了鲁迅极亲和的一面。无论求学、做事、待人、交友,鲁迅都是用真诚和挚爱的态度,始终如一。除了多吸烟而外,他一无嗜好,公余之暇,便是读书写作。鲁迅所看的书相当广泛,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多个领域,如诗话、杂著、史书、政论等。书案前一坐下,便是孜孜不倦,手不停挥,真的可以说是废寝食、忘寒暑、忘昼夜。鲁迅的一生,实践了他所说的:“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我以为,要看回忆性文章,最理想的执笔者应该是亲人或熟悉的至交好友。正如许广平,她见证了鲁迅先生的文学生涯,也理解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独特魅力和深沉情感。

谈到鲁迅,很多人的面前会呈现出一张脸:“从耸立的头发到他有力的颚骨,无处不洋溢出坚决和刚毅……前额之下,双眼是尖锐的,而又是忧郁的。眼睛和嘴都呈露出他的仁慈心和深切的同情,一抹胡须却好像把他的仁慈掩盖过去。”初看起来,不了解的会认为他是不容易相处的人。而在许广平眼里,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在大街上,论面貌、身段、衣冠等,绝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

鲁迅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去世后,一直扮演着长兄如父的角色。他和二弟周作人之间的关系,在未失和之前也是兄弟怡怡、亲密无间,后来为何会同根异途,至今仍是一个参不透的谜。许广平听鲁迅在病中休息时这样说:“我的小说中写人物时不是写老大就是写老四……但老二老三绝不提起一句,以免别人误会。”可见鲁迅的设想是多么周到。被从八道湾赶出,兄弟两人公开反目,以后的鲁迅日记里边二弟没有出现一次,周作人也没有出现一次。虽然如此,但在鲁迅心中并未成仇,有时还为周作人着想,说他“太木”(绍兴方言)。鲁迅在这件事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享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想来,他真是做到了“像忧亦忧,像喜亦喜”的地步,而无愧于心。

许广平在回忆录中又写道:“鲁迅虽然在上海,但每每说周作人的文章是可以读读的。他的确是这样,不因为兄弟的不和睦,就连他的作品也抹煞。每逢周作人有新作品产生,出版了,他必定托人买来细读一遍,有时还通知我一同读。”从这段叙述中,可见鲁迅的伟大襟怀,在文学上丝毫没有因个人关系而夹杂私人意气于其间,纯然从文化上着想。由此也可以看出,鲁迅看待、批判每一个问题的态度,也正是马列主义分别看待问题的方法。

鲁迅的设想处处周到,在家庭中,他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温情与细腻。他亲自教许广平日文,希望她将来能看懂日文,看他所有的书籍,租了亭子间住着,不需要求助他人。许广平说:“他假想着留下我一个人如何生活的设计……在他活着的时候,极力保卫我向安全方面生活,甚至设想到以后,也希望得有安全。这是他的苦心。”

对家里做清洁工作、带小孩的老女工,鲁迅从不肯直呼其名。凡有错误,也是不加呵斥的。对方是文盲,将鲁迅书架内的书撕了做蝴蝶或纸鸢给小孩玩,将稿子当废物“倒在放垃圾的大漏斗去了”,鲁迅都只是笑笑叹息了事。做了父亲后的鲁迅,更是推己及人,挂念无母孤儿的寒暖问题,叫许广平编织毛绒小衣裤……种种平凡小事,都可见鲁迅的爱与心意,这正是伟大的革命者同胞物与之精神的体现。

回忆录中,许广平对鲁迅先生的深情与敬意,令人感动。在她眼中,鲁迅既是一个用笔杆子战斗的勇士,也是一个在生活中展现温情与细腻的普通人;他既有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精神,也有着对家庭与爱情的深情厚谊。许广平用她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鲁迅,一个更加丰满、真实动人的鲁迅形象,使我们在缅怀这位文学巨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共鸣。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