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周可阳
古老的运河能与非遗项目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最近,周末前往浙东运河博物馆的参观者,无不被馆内一个小小摊位吸引。数十位年轻男女围坐一圈,左手持花、右手拿着工具,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簪花制作。
以簪花为媒,连接古今,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与非遗力量的精彩演绎正在古城绍兴悄然上演。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不断碰撞融合,绽放出新的光彩。
簪花亮相运河边
浙东运河博物馆非遗体验上新啦!最近几个周末,古运河畔格外热闹,很多青年赶到这里,与传统文化来一场激情碰撞。
“蓝色中间点缀几朵粉色的更好看,有层次!”“大朵松散的花要放上层。”“黄色系戴头上好有元气呀!”活动现场,学员们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耐心地将仿生花一层层堆叠、粘贴在簪花道具底座上。不知不觉两个小时悄然流逝,一件件簪花头饰在他们手中诞生。欣赏着彼此的创作成果,学员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试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越中无处不簪花”。年初至今,簪花的风吹遍古城大街小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身着汉服、发间簪花,他们的身影和古城风景完美融合。这并非簪花与古城的第一次邂逅,早在千百年前,古城与簪花的缘分就已种下。
簪花指的是将花朵插戴在头发上的一种装饰方式,这一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历史。簪花老祖屈原在《离骚》中写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以香草喻志,吟唱自身的高洁品质与追求,这成为最早关于将花草作为个人装饰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古簪花已成名士风流,甚至对书法产生巨大影响。由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创造的“簪花小楷”,精巧纤细,气质如簪花淑女,故而得名。
到了宋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们开始以花象征美好,视花为雅致的标志,簪花习俗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礼仪制度。随后,伴随着北宋朝廷南迁,簪花这一风尚自然而然地传播到绍兴地区。
“杭州、绍兴、泉州、福州等地,在北宋南迁后,成为宋宗室聚集之地。彼时簪花在上流社会兴盛,民间自然也会有所仿效,簪花习俗蔚然成风。”绍兴文史爱好者凌国良举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的曾巩就曾在《会稽绝句三首》写道:“花开日日去看花,迟日犹嫌影易斜。”“花开日日插花归,酒盏歌喉处处随。”足见簪花在越地的流行。
宋人簪花有何讲究
凌国良告诉记者,宋人簪花有几大特征。其一,不分春秋。春簪牡丹、夏簪栀,秋簪菊花、冬簪梅,无论春夏秋冬,宋人总能找到可簪之花,一年四季皆是簪花的好时节。陆游在夏日闲居山阴、扁舟鉴湖时亦不忘簪花,有诗《醉书山亭壁》云:“飞升未抵簪花乐,游宦何如听雨眠?”,成仙飞升竟抵不上簪花之乐,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其二,不计真假。如今在古城内流行的簪花大多是以仿真花和布艺花为主的简化版,而在宋时,真花和假花都占据不小市场。
宋人簪花首选自带香气的鲜花。不同地方的花品种不同,也影响到当地人簪花的选择,例如洛阳以牡丹为一绝,因而簪牡丹出街的人不胜其数;而南宋绍兴府以梅花最负盛名,簪梅自然成了越中人的最爱。
但鲜花价高且不易保存,以罗布、罗绢制作而成,形似鲜花且使用期限更长的象生花(假花)于是备受青睐。南宋许棐《马塍种花翁》诗就记录了两者之间的生意竞争,“有根花”价重无人顾,“无根花”价廉争夺去,假花行业的兴盛可见一斑。
其三,不论士商、不问贵贱。上至天潢贵胄、权臣名流,下至种地老儿、街头小贩,即使是刑满释放的囚犯也要簪花明志,不仅是放赦时的“小仪式”,也是对接下去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四,不别男女、不辨老幼。宋人簪花是市井常态,各个年龄段都在簪花的范围内,而男性簪花更是风靡一时,如陆游、曾巩这样的大文豪,不仅热衷簪花,还常将簪花有感写于诗作之中,是十足的簪花推崇者。
而关于簪花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虽然簪花在宋时颇为流行,但是否簪、如何簪更多还是看个人意愿。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便不爱簪花,素行节俭的他认为簪花有奢靡之嫌,加之认为簪花过于秀气,因而很不喜欢,唯一有记载的簪花经历,源自皇帝赐花。
皇帝赐花是嘉奖与荣耀的象征,皇帝赐花却不佩戴,被视为是不敬之举,甚至可能招致御史的弹劾。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在考中进士后,曾得到仁宗皇帝赐花。然而,不喜簪花的司马光面对皇帝赐花,起初颇为抗拒,岿然不动,直到友人相劝“君赐不可违”,他才勉强将花簪上。北宋灭亡后,司马光后裔南迁至绍兴,如今在越城区下大路还有座司马温公祠,正是其后人为纪念司马光所建,而这又是后话了。
国潮力量为文商旅赋能
“汉服流行、簪花出圈,这些复古风、中式风的形成,与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当前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持续升温。”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专家、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指出,随着年轻一代将目光焦点从外部文化转向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传承和旅游休闲日益盛行,成为当下的潮流。
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人间烟火气的绍兴古城,自带独特气质,与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相得益彰。近年来,古城在结合传统文化与非遗项目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不少成效显著。
浙东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积极引入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旨在通过定期变换的非遗课程吸引游客反复前来、常来常新。“越来越多丰富的非遗技艺课程正在逐步走进博物馆空间,非遗簪花、掐丝珐琅技艺欣赏与体验……博物馆将积极引进更多丰富的非遗课程,期望游客们每次踏入博物馆都能收获新的体验。”浙东运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的两家铜艺作坊,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称为一家“可以涨知识的盖章店铺”,如今俨然成为不少游客游览古城的必去打卡点。通过参观铜艺作坊、回答关于非遗绍兴铜雕的小问题,就可免费获得古城集章,这些有趣的环节,既丰富了游客体验感,又科普了关于本地非遗项目的知识。
位于迎恩门的越红·绍兴非遗客厅,以越红功夫茶制作技艺为核心,集合了超30项本土非遗资源。在这里,游客可以悠然地枕水听风、品茶听戏,也可亲自动手,体验宋代点茶技艺,享受在茶面上“作画”的雅趣。开业4年时间里,越红·绍兴非遗客厅开展非遗活动500多场,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绍兴作为名城古城,历史文化丰蕴厚重,而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愉悦体验的过程,如何把厚重的文化以多彩的面貌和多样的方式呈献给中外游客,使他们能快乐地接受和体验,是簪花流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当前管理者的未尽课题。”鲁锡堂认为,在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绍兴应致力于打造更多好看、好玩、好吃、好购的旅游产品,以亲和力的人间烟火气形象,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拔得头筹。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