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乳臭与蔫饭

程和平 /文

乳臭未干,意指人身上的奶味尚未完全褪去,常被用来嘲讽年轻人缺乏经验与见识。在椒江方言中,这一现象有两种生动的表述方式:一是“奶呒吃令”,另一则是身上有“奶烟臭”。

“奶呒吃令”,其意大致为奶尚未吃够,因而尚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而独立生活。“令”字在此处为记音字,本字不详。被形容为“奶呒吃令”的人,往往被视为体力不足、阅历尚浅,故而显得青涩与稚嫩。方言中还有“人也呒走令”的说法,意指婴儿尚不能独立行走。根据语境推测,“令”字在此似有“独立”之意。

“奶烟臭”,则直接描绘了婴儿身上特有的奶味。在台州其他地区,也有相同的说法。其中的“烟”字同样为记音字。有人曾记作“奶蔫臭”,并解释为奶水腐败的臭味。在椒江老城区方言中,“奶烟臭”似乎更偏向于中性词,有时亦被用来形容婴儿身上散发的奶香,此时则带有褒义色彩。

清代绍兴方言将乳臭称为“奶花香”,《越谚》有云:“奶花香,即小儿之乳臭。”民国时期的《鄞县通志·方言》也有相同记载:“甬称食乳婴儿之臭曰奶花香。”邻近的温州方言乐清话,则称之为“奶臭”。乐清方言词典中解释,“奶臭”等同于“奶香”,均指婴儿身上的奶味。与周边方言相比,将“奶烟臭”视为中性词,应该是合理的。

在通用语中,“臭”字在指气味时,原本并无褒贬之分,无论香臭,均读作chòu(《说文解字》《广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读音逐渐分化,读chòu时专指腐臭,而指一般气味时则改读为xiù,与“嗅”字同音。在椒江方言中,指气味的“臭”字通常仍按chòu读,与去声的“抽”字同音。例如,“腥臭”指腥味,“火烟臭”指炊烟或烟火的气味,“菜油臭”是菜油的气味,“弗声弗臭”则用来比喻无声无息、毫无影响力。为了避免“臭”字可能产生的歧义,“腥臭”“菜油臭”也可替换为“腥气”“菜油气”来表达。

至于“蔫”字,《康熙字典》中注音为“焉”,并解释为,物不鲜也,食物餲(腐败)也。清代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提到,“苏俗谓物之不鲜新者曰蔫”。清光绪年间的《黄岩县志·方言》同样记载:“物不鲜曰蔫。”在椒江方言中,“蔫”字通常用来形容煮熟的食物变质,如“饭蔫噢”“鱼蔫噢”“菜蔬蔫噢”等。在以前生活贫困的年代,人们舍不得扔掉变质的剩饭,常将其漂洗后做成所谓的“冷饭饼”来食用,于是有“蔫饭搨做冷饭饼”一说。

“蔫”字在如今的普通话中读作niān。然而,从宋初徐铉给《说文解字》注音开始,到晚清北京话教科书,“蔫”字一直读作yān。直到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公布时,除了yān之外,才开始出现niān的读音,并注明读niān时指“花草缺水分”。自1947年的《国语辞典》起,yān的读音便逐渐从现代通用语中消失。这大概是因为在民国年间,北京话中niān的读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字典、词典从众从俗,放弃了yān音。

在椒江方言以及温岭、临海、天台、三门等地的方言中,“蔫”字依然保持着古老的读音“烟”。不仅如此,在台州以外的方言区域,如宁波、温州等地,也存在将“食物腐败”表述为“蔫(音烟)”的现象。宁波人说,“下饭蔫掉了”,意指下饭菜变质;而温州人会说,“昨夜烧起个配,冇囥冰箱里,沃蔫爻”,意思是昨晚烧好的菜没放冰箱里,结果都坏掉了。

由于词汇用法的差异,普通话与台州方言中的“蔫”字在用法上并无交集。在台州方言中,“饭蔫噢”表示饭变质了,而普通话则说“饭馊了”。同样地,普通话中的“花蔫了”或“叶子蔫了”,在台州方言中则被表述为“花瘪噢”“叶瘪噢”。普通话中的“蔫”字可用于形容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状态,如“蔫不唧”“蔫头耷脑”,在椒江方言中,这种状态则仍然可用“瘪”字来描述,如“瘪塌塌”“瘪死死”。此外,椒江方言还用“瘟头鸡”来比喻人脑子昏昏、精神不振的状态,如说某人“搭瘟头鸡打噢样个”,形象生动。俗语中的“瘟登登”,或许也与“瘟头鸡”这一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niān”这个读音的由来。

根据语音演变的一般规律,以“n”为声母的平声字通常都演变成了阳平字。也就是说,在普通话中,原本应该不存在第一声的niān这个读音。然而,在现行的字典、词典中,我们确实能找到几个读niān的字,比如“拈”和“蔫”,它们都属于例外情况。

以“鲇鱼”的“鲇(nián)”和“拈轻怕重”的“拈(niān)”为例,按照语音演变的规律,它们都应该读作nián。但在北京土话中,“鲇鱼”被读作“niān鱼”,这个读音后来影响到了“拈”字,使得“拈”字也被读作了第一声的niān。尽管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未认可土语“鲇(niān)”的声调,但却接受了“拈(niān)”这一改读。因此,niān就成了“拈”字的正式读音。

至于“蔫”字读音如何从yān演变为niān,有研究者推测,中古以后,多个朝代都在北京建都,宫中拥有大量的宦官。由于“蔫”与“阉”同音,为了避讳,人们可能故意将“蔫”的读音从yān改为了niān。不过,这一说法存在一个疑点:既然是宫廷避讳,那么为什么直到1932年才有关于niān读音的正式记录呢?这个问题对于笔者,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