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文学,另一番乡村景

胡建新 /文

在泳溪乡的支持下,天台陈舟宝先生的《鱼米奇缘》于今年5月出版发行。我收到陈先生赠送的大作,翻开书页,墨香隽永,乡情萦怀。

陈舟宝先生年过八旬。他在退休后,发挥余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写了天台三部曲,在《鱼米奇缘》之前,已有《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巧得天味——天台传统美食记忆》两本书出版。《鱼米奇缘》写的是泳溪乡的自然风物、民风民俗和人文精神,陈先生通过文字创作了一幅景色优美、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

泳溪生态优美,再插上文学的翅膀,未来可期。文学的能量说小就小,说大便大。闻名文学界的《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30岁在乌鲁木齐打工时创作的。这部散文集让全国知道了刘亮程,知道了能让他在书写中抵达故乡的“黄沙梁”。后来刘亮程到菜籽沟这个村庄买下一座废弃的学校,成立了木垒书院,自己搞创作,同时开展研学活动,成为闻名全国的文旅品牌。刘亮程说:文学是心灵的沟通术,这是一种古老但永不过时的交流方式,作家需要建立起自己跟一个地方的心灵关系。文学能让不同种族、宗教的人们,达成理解与共识,在无须翻译的花香鸟语中,敞开我们同样坦诚的心灵。

还有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由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改编而来。跟随电视剧的热度,新疆阿勒泰的旅游热度迅速上升,这股由诗和远方汇聚的流量也为我们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启示。

想起浙江常山县作家周华诚。半年前,我在杭州拜访过他。周华诚原为《杭州日报》记者,辞职回到老家常山县种田,发起了一个名叫“父亲的水稻田”项目。他花一年时间全程记录父亲在老家用古法种植生态水稻的过程,并邀请城市人和他一起到父亲的水稻田里体验插秧、耘田、收割。这种模式以“稻作文化”为基,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的养分,让父亲的水稻田从3亩发展到520亩,为村里增收数百万元。用文学之光点亮共富之路。这是艺术乡建助力共富的有力实践。如今,周华诚已把老家五联村建成一个以水稻和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村庄,中国第一所村级“稻作文化馆”建成开馆。同时,他还与周边村庄联手,建立了共富工坊。“父亲的水稻田”走出了五联村,水稻田也实现了从卖稻谷向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变,成为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IP。

文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话题,用文学滋养心灵,让心灵回归文学,让文学回归社会。一位作家曾说,文学创作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对作家刘亮程来说,一个村就是一本散文集,对作家周华诚来说,一个村就是“父亲的水稻田”的品牌发源地。

泳溪是徐霞客游天台山的首游地、首宿地、首餐地,“香米、香鱼、香茗”等特产有一定知名度,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美丽。泳溪乡举办丰收运动会渐树品牌,重大项目建设陆续开工上马,值得记录,值得抒写。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观、百姓辛劳生活、乡村文化建设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活水,身边原汁原味的人和事需要有人写,美好的故事需要有人讲。

那么,如何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学的翅膀呢?笔者认为,通过机制平台、招引人才,开掘这座文学富矿,打造艺术家村落,推动艺术乡建实践,催生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以书为媒,讲好泳溪故事,让更多的人在此读书、行走、创作。同时做好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带动共同富裕,打响乡村文旅融合项目。

当然,实现这一切,需要宣传部门、文联组织的牵线搭桥,需要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付出,更需要地方政府统筹的智慧。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协作共赢,厚植乡村文化根脉,那么“乡愁”中自然就会有“远方”。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