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老子》是一味中药,治愈我的迷茫和焦虑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 B223.1/C428

陈世撑 /文

极简主义、躺平文化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老子,但这些当代流行文化只得老子之用,而未得老子之体。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相互转化、无为等思想,蕴含着积极进取的人生社会哲学,在今天依然有独特的价值。

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道”所反映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关心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基于道法自然这一核心哲学观点,他提出,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竞争和生存压力日趋加大,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疾病日益增多。人为何焦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竞争的压力,在于比较,在于对未来的迷茫。别人家的谁谁又如何如何了,在比较中容易迷失自我,超乎实际的奢求以及视野的局限都让我们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从老子哲学中,我们能找到回归生活本质的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运行自有其法则,就像人终有一老,就像刮风下雨,都是一种自然规律,不管你担心与否,都有他自我运行的规律。

冯友兰说:“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比如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些,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恼怒要少得多。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自然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规律,只有顺应、了解这种状态和规律,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心就会少受世界变化的扰动。道法自然,可以缓解我们的不安和焦虑。

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也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

祸福相依,后来还发展为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生命智慧审视世间万物,在他看来,祸患的事情,未必没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也未必不含藏着祸患的因子。关于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老子说得很多:“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反而能充盈,敝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他说有道的人应坚守这一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再怎么狂也不会一直刮,暴雨再怎么大也不会一直下。所以,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挫折,最终都会过去,人不可能一直处于逆境之中。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人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正是这种“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漫长的历史低谷和挫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在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时,都应保持一种平和、超然的心态,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在享受成功和幸福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沉迷于眼前的喜悦,而是要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辩证思维,是一种全面、深入、动态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拓宽视野,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助于我们拨云见雾,看清纷繁复杂世界表象下的关键和本质。

无为

老子主张“无为”,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无为”等于摆烂?陈鼓应在《老子导读及注释》中指出,“在《老子》书中,‘无为’这个特殊用词几乎都是针对统治者而发的、老子期望掌握权势的在位者不妄为、弗独为。”“无为”除了不妄为,还包含不争、清净寡欲、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无为”所产生的效果。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应理解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通过“无为”的方式可以达到治理天下的效果。老子“无为”的主张有其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代老子看到苛政的严重祸害,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老子呼吁为政要“无为”。

老子并非反对人类的努力,他仍然要人去“为”的。老子说:“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他鼓励人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他又叫人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对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

他要人在繁忙中静下心来,在急躁中稳定自己。“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在蓬勃生长的现象中,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最后总要返回到虚静的状态。人事纷嚣,仍以返回清静状态为宜。话常说,“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动中取静”的道理早已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的口头禅。

余世存在《老子传》里说:皇帝以下,从儒生、道士到佛教徒,到无数无名的个体,都在老子那里寻找立身之本和人生大道,最重要的是寻找天人之际的终极。老子和提供心灵哲学的庄子一起,在人们寻找觉悟和伦理关怀之外,给了人们心灵的和终极的价值。

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活出人的从容和诗意。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