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谁是台州的文教之祖

吴世渊 /文

谁是台州的文教之祖,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是唐代的郑虔。

郑虔是盛唐时期,天下闻名的书画家。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唐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认为他诗、书、画精妙绝伦。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能得此殊荣者,想必身怀超世之才。

唐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因受安史之乱牵连,66岁的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从朝廷里受人尊重的著作郎,被贬为偏远地方负责户籍税收的小官,他的晚年,可谓是羁旅漂泊。

传说,郑虔来到台州后,肩负起当地的教化之责。他对民间子弟传道授业,大到如何祭祀,小到如何作揖,无不以身率之,而后“台民俗日淳,士风渐振”。郑虔过世后,人们将其葬在临海城东三十里白石岙金鸡山。

以上传说,载于明代三门的《郑氏宗谱》。但其真实性,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目前传世的史料来看,唐宋元时期,并没有一条关于郑虔在台州讲学授徒的记载。有关郑虔大兴台州文教的事迹,从明代才开始流传。

宋时,郑虔在台州的存在感并不高。南宋的台州地方总志——《嘉定赤城志》中,有《人物门》,详细列举了历代侨寓名贤,其中并无郑虔;《冢墓门》中,也无郑虔墓的记载。书中关于郑虔遗存的记录,仅有户曹巷和郑户曹祠两处。

户曹,即郑虔的官名——司户参军的别称。郑虔被贬台州后,曾居住在州衙以东一里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居住的巷子称为户曹巷,巷子里建有郑户曹祠。不过到了南宋时,老百姓并不知道郑户曹祠里供奉的是郑虔,而讹传为“兴福将军”,说这个将军很灵验,用雷电把一个违逆母亲的不孝子给劈死了。可见在当时的台州民间,老百姓并未将郑虔与文教联系起来。

2007年,郑虔墓志铭的发现,也说明了郑虔墓不在临海,而是在河南洛阳“王城南定鼎门之右”。墓志还表明,郑虔并无子嗣留在台州。

明代时,郑氏一族在台州开枝散叶,临海、黄岩、温岭、仙居等地,均有广泛分布。族人在修谱牒时,就追认郑虔为“迁台始祖”,编制了世系图,附上郑虔与台州的许多传说故事。这种祖德流芳、福泽后代的情感,非常值得理解,但真实的历史,恐怕与之相去甚远。例如,台温地区的《郑氏宗谱》对郑虔之子就说法不一,有的说郑虔的两个儿子叫彧、稷,有的说三个儿子分别叫镐、钥、镳,还有的说生子名綗。这些说法,与郑虔墓志中“嗣子元老、野老、魏老,有女五人”都有所出入。

不过,在郑氏族人努力宣传推广下,郑虔在台州的教化之功,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并得到“大佬”们的背书。方孝孺在《郑氏宗谱序》中,称郑虔为“吾台斯文之祖,化狉獉而淑诗书,非特光启后昆,凡属台人莫不深感其赐”。状元秦鸣雷则说:“台人沐其教泽,立祠祭祀,至今称为文献之地者,皆公之赐也。”

清代姜宸英的《湛园札记》、戚学标的《风雅遗闻》都有意凸显了郑虔对台州文教的功绩。清同治年间,台州知府刘璈为了振兴地方文教,还在白石岙金鸡山修筑了郑虔的衣冠冢,以期庇佑。

客观而论,郑虔从贬官到去世,总共一年零九个月,减去长安到台州的长途跋涉,以及患病到去世的时间,不过一年而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在民间进行基础教育,并取得效果,似乎有些为难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了。

对台州的文教事业而言,郑虔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精神象征。

其实,早在唐代之前的汉六朝时期,有两位先贤在台州长期推行教化,并且在史书中有过明确记载。一位是晋代的任旭,另一位是南朝的顾欢。

任旭是临海章安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任访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南海太守。然而父亲早逝,令家道败落,在贫苦环境中,任旭勤于学习,修身立德,为乡人所推崇。当时,临海郡的太守蒋秀很赏识任旭,邀请他担任功曹,相当于做太守的秘书。

蒋秀当官好贪、不守法,任旭见了,总是一本正经地劝谏。蒋秀不听,任旭便辞官不干了。《晋书》记载,任旭“闭门讲习,养志而已”。这个“闭门”的意思是,关上了仕途之门,从此在家讲学,涵养心志。

后来,朝廷多次请任旭做官,晋元帝司马睿更是四次征召。他不为所动,以布衣而终。东晋咸和二年(327),任旭去世,他是第一个被写入正史的台州人。

任旭之前,临海郡城里当然还有教书先生,但史书不载其名。既然史书第一个记载任旭从事教育,那么我们可以把任旭看作是台州教育的发端。

任旭去世一百多年后,一位文士来到天台山隐居。他叫顾欢,吴郡盐官(今浙江海盐)人。

顾欢自幼好学,因家贫,上不起学,他就把耳朵贴在学堂的墙壁上听讲,竟然过耳不忘。八岁时,他就能朗诵《孝经》《诗经》《论语》等。二十多岁时,他跟随雷次宗学习儒学、玄学。

雷次宗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曾于元嘉十五年(438),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鸡笼山开设学堂,广收学徒,讲学不倦,连齐高帝萧道成都是他的学生。雷次宗的师范之道,无疑影响了顾欢。

大约在南朝宋孝建元年(454),顾欢来到天台山,仿照雷次宗,“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南齐书·顾欢传》)

顾欢的父亲去世得早,自母亲过世后,他觉得人生无所依靠,就隐遁不仕。给学生上课,他每每读到《诗经·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就抑制不住,失声痛哭。学生们后来学乖了,遇到《蓼莪》就跳过,不去触碰老师的哀思。

顾欢开了台州私学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其讲学的地方命名为欢岙,溪名欢溪,岭名顾儒岭。在天台县坦头镇欢岙片百丘村前,还有一座顾欢墓,碑铭“宋顾欢大人之墓葬”,为近人重修。

古代台州的教育事业,从蒙昧走向繁荣,绵延数百年间,必然有一代代有名无名的教师为之努力传承。然名留青史者,毕竟是少数。回到开篇的问题,谁是台州的文教之祖?可以这样看:任旭从事教育时间最早,或可称为“文教之祖”;顾欢开馆收徒,规模百人,可称为“私学之祖”;郑虔的名气最大,是台州教育史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参考文献:《晋书》/房玄龄等、《南齐书》/萧子显、《贞石诠唐》/陈尚君、《记忆、传说以及历史的凸显——以郑虔在台州的资料为例》/张峋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