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这个金华人收藏了50多万份报纸

记者 吴越悦 文/摄

报纸被称为“散装的百科全书”,当时是新闻纸,过后是见证史。

永康的王俊寅用30多年时间收藏了50多万份报纸,近段时间,他正在为筹备老报纸展览馆而忙碌。他想通过更大的平台,让更多人和他一起在新闻中回顾历史。

收藏年份最早的报纸距今100多年

10月20日,记者见到王俊寅时,他儿子正准备开车带他回武义老家,筹备老报纸展览馆的事。

王俊寅是武义人,在永康生活了31年,平时主要做麻袋生意。

王俊寅年轻时就喜欢看报纸,特别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他说,报纸是时代的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感受时代脉搏。

对很多人而言,报纸的寿命只有一天,甚至短短几个小时,而在王俊寅这里,读完一份报纸,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他都会剪下来分门别类粘贴起来,装订成一本本剪报资料。后来,他干脆直接收藏整份有价值的报纸。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王俊寅收藏的报纸越来越多。

在王俊寅家,记者看到一个专门用来放报纸的收藏室,有十几平方米,一沓沓发黄的报纸明显有了岁月的痕迹,但是整理得很平整。王俊寅说,收藏室里的报纸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分类的报纸被收藏在其他房间。

当地的报纸,比如《永康日报》,从创刊号开始,王俊寅每天都有收藏。记者在分类中,还找到了《金华日报》创刊号。

收集其他旧报纸,有时候讲究的是机缘,王俊寅最常用的收集方式是到收废品人员处购买,有时也会去全国各地寻找。

在他家,记者看到一张光绪年间的报纸,这张报纸被收藏得很好,外面包裹着一层透明的塑料袋。

这是一份《政治官报》,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是他所收藏的报纸里面,年份最早的一张,距今已经有100多年。

王俊寅说,这张报纸是20世纪80年代他去上海玩的时候在别人家里发现的。在别人眼里,这可能只是一张废纸,但是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宝贝,所以,他将这张报纸买了下来。

截至目前,王俊寅收藏的报纸达到800余种、50多万份。

从手工登记到智能化登记归类

收藏报纸费时、费心,也很费钱。除了收报纸的费用,还有仓储、整理以及各种包装费用等。

王俊寅在永康搬过两次家,每次优先考虑的都是收藏报纸的环境。他说,报纸的储存很麻烦,要防水、防潮、防尘、防火,还要防紫外线,所以陈列报纸的储藏间,他做过特殊处理。

这么多报纸,寻找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了方便,王俊寅按照年份、种类和区域给报纸标号,像一些刊登重大事件的报纸,他会在记录后单独整理归类。还有一部分较有纪念意义的,他特意装裱,挂在家里进行展示。

王俊寅说,由于个人收藏条件有限,不能像图书馆一样保持室内恒温恒湿,所以保存时间一长,报纸的折叠处就会泛黄破损。所以,他一般会将这些报纸轻轻对折一次,在中间放入细线后,再插入标有数字序号的字条。这样保存既方便查找,报纸有字的部分也不容易受损。

为了管理好这些数量庞大的报纸,王俊寅多年来用纸笔登记、归类,用掉的笔记本都装了好几箱。

后来,在儿子帮助下,他学习使用电脑,用相关软件登记归类藏报信息。只要输入报纸名称等关键字,收藏的报纸信息就会出来,收藏份数、发行日期,一目了然。

收藏的老报纸帮助不少人圆梦

在收藏报纸的过程中,王俊寅也遇到过一些奇妙的事。

1995年,他到丽水进货,途中被小偷偷走7000多元,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了。一位大姐资助了他50元车旅费,当时,他感动地打电话到丽水日报社,请媒体表扬这位大姐。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0多年后,王俊寅翻开自己收集的旧报纸时,竟然看到1995年4月4日《丽水日报》上有篇题为《旅途遭窃难回家,大姐资助情难忘》的报道,才知道这件事情见报了。他觉得,在成千上万张报纸里,时隔这么多年还能看到这篇报道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这也更加激发了他收藏的兴趣。

知道王俊寅喜欢收藏报纸,有些人也会主动上门求助。

有个女孩小时候曾跟家人走散,最后在好心人帮助下回家,当时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时隔多年,小女孩已经长大,她找到王俊寅,想拜托他找到那篇报道作为留念。王俊寅不负所托,在收藏的报纸中帮女孩找到了那张报纸,免费送给她留念。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王俊寅说,如今,有些人事业有成,想找回那段遗忘的历史。有些好人好事等曾经在报纸上刊登过,现在也想找回那段珍贵的记忆。有些需要了解历史的,也会到他这边查阅相关资料。他觉得自己收藏的报纸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每个藏报人的心愿,就是能将自己收藏的报纸展出,这段时间,王俊寅忙前忙后准备将这些藏品搬回老家,在家里弄个老报纸展览馆,免费展示。

王俊寅说,对他而言,收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收藏老报纸,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陶冶情操。他也希望通过自己收藏的这些报纸,帮助更多人,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爱读书、爱看报、爱文化、爱历史。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