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以“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为核心主张的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在500年的传承发展中焕发出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芒。如何用好阳明心学这座“桥梁”,让中国在国际化进程中找到更多“共同语言”?10月31日上午,一场以“阳明心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稽山论道活动举行,5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研讨。
“王阳明先生生于1472年。1472年是什么概念?是人类由各个大洲孤立存在向全球化时代转型的时间。”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作为活动主持人,一开场便在世界文明史上为大家建构起一个坐标,来帮助现场阳明心学爱好者理解阳明心学对文明互鉴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国荣首先发言,他认为我们要学习阳明心学宽广的视野,尊重并给予不同文明发展的空间。“从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文明高于近代以来的价值系统。”杨国荣说,文明是包容性相当强的概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价值系统,也包括近代以来的观念。
“文明需要互相鉴别、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一部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互鉴的历史,现在的文明成果就是互鉴融合吸收汇通的结果。”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文明互鉴的案例,讲述了我国著名哲学家贺麟如何吸收西方思想来充实、发展中国思想,以此证明文明互鉴的重要性。
张学智说,贺麟先生提倡的中西文明互鉴、吸收域外文化不断充实发展自己,在当下仍然是建设文明强国的重要捷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创系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前任会长李晨阳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宾州库兹敦大学终身教授、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黄勇长期在西方求学、教书,可以说是文明互鉴的积极践行者,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文明互鉴的看法。
李晨阳围绕“文明互鉴与文明自鉴”展开探讨。“文明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而创新与发展需要两方面的环境。”李晨阳解释,一个是外在环境即通过其他文明或者文化传统的接触、碰撞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另一个则是自己内部的切磋与碰撞,文明形态内部是多元的,文明的发展取决于内部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和切磋。
“我认为王阳明对中国儒学传统重大的贡献,是他敢于批评朱熹。”李晨阳指出这便是文明自鉴的重要案例,正是阳明先生敢于挑战朱熹,才有了如今在此讨论的阳明心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投入文化互鉴,同时也要积极投入文化自鉴,有敢于开诚布公讨论的勇气,要学习王阳明,这样儒学才能继续发展以适应当下21世纪的需要。”
黄勇将阳明心学中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和西方心理学中的“同感”现象相类比。“王阳明的思想同时包含身体、心理上的‘一体’,这一点是西方心理学中没有的。”黄勇在最后的发言中表示,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仍然具有跨历史、跨传统的意义。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