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民俗到耕读传家,在金华开发区,一代又一代人凭借勤劳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和特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秀者勤读,朴者农桑”……耕读文化承载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追求世代传承。
近年来,金华开发区深入挖掘耕读文化内涵,以“保护优先、活态传承”的方式,突出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加速实现一批古村落的资源增值、活力显现,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
耕读并重润新风
所谓耕读,即农耕与读书相结合,“耕”为生存持家之本,“读”为读书明理之道。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耕”与“读”相生相惜、相促相融,涵养了勤耕尚读、养身明道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以稻作遗址、保稻活动、鱼鳞册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诞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金华开发区保稻活动展现了农耕民俗的生动多彩,鱼鳞册则为古代的土地制度提供了研究范本。
另一方面,以二十四条家规、恩荣牌坊、尚睦古风为代表的文人传统也在形成,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金华开发区洋埠镇湖前村青阳胡氏的耕读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据《汤溪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胡氏祖先廉一公携母亲与侄儿从枫林(今汤溪上境)迁居青阳(今洋埠)一乐堂、湖前。廉一公自幼丧父,恪遵母训,从小读书崇礼,尊友敬长。
“我们的祖先根据天时、农时和季节更替、天象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地理环境和物候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丰五谷,勤劳耕作,自食其力。”青阳胡氏第二十二代孙、《世界胡氏通谱》常务编委胡贡堂介绍,与此同时,耕读传家更是世代所追求的理想境界。600多年来,胡氏后人谨守耕读传家的家训,潜心向学,人才辈出。
据《青阳胡氏文献录》记载,在科举时期,青阳胡氏出了进士6人、举人9人,入贡、监者及廪、庠生100多人,任各地知县(州)、府通判、知府及中央官署官员者19人,其中以知县(州)为最多,有13人。在明中叶时期,青阳胡氏迎来科举盛世,出了4位进士,差不多三五年就有一人登第,甚至还创造过兄弟、叔侄同科的佳话,是远近闻名的儒雅之族。
“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培养了古代知识分子以耕养读、半耕半读的务实作风,形成耕读传家、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胡贡堂说。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金华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金华开发区九峰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林胜华认为,耕读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
“耕读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自立精神,还注重人本精神,即通过耕作和读书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和文化素养。”林胜华介绍,金华开发区地处金衢盆地中部,两江交汇之处,有着开阔的耕植空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培育出勤耕好读的文风。据史料记载,金华开发区(金西)的书院讲学、儒学传承起源最早可上溯东晋末年徐璠之在祛蒙山建精舍(书院)讲学,此后南齐时期徐伯珍承师遗风在九峰山设堂授徒千余人,唐代徐安贞弃官隐居在九峰创建的“安正书堂”著书立说。
如何擦亮耕读文化金名片
当前,金华开发区正加快形成具有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让耕读文化浸润千万百姓家。
活化。今年,金华开发区以本土乡村为阵地,推出了“村歌嘹亮”系列文化传播活动,用音乐讲述10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奋斗故事、传承故事和共富故事,并举办“村歌嘹亮”乡村音乐会,大力推动保稻、乡村音乐会等立体式、持久式、沉浸式的耕读文化活动发展,让文化符号跃动在大街小巷,让耕读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触手可及。
深化。金华开发区围绕耕读文化特色节点,组织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致力于深化耕读文化内涵,理顺时代传承的脉络,明晰历史演进的图景,研讨新时代的传承。各级媒体、网红明星也用笔触和镜头记录好山好水,助推耕读文化“出圈”。
强化。以文塑旅、以文兴业,金华开发区强化乡村产业基础,组织村庄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乡村耕读文化的内生动力,在基础设施、人才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大力支持,培育了一批发展劲头十足的乡村品牌。此外,整合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阵地,帮助乡村群众将文化家底“亮出来”,让民间艺术“秀出来”,促文化能人“火起来”,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自编自导、自演自办的文化活动。
衍化。金华开发区做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不断扩大耕读文化IP的品牌影响力,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耕读文化产业,将带有十足农耕文化特色的农产品以及系列本地文创产品推向市场。
下一步,金华开发区将继续依托丰富的耕读文化资源,通过耕读文化IP将音乐、传统文化、科技、艺术链接成一体,并组织研讨活动广泛凝聚各界人士的文化认同感,充分释放品牌力量,进一步擦亮耕读文化金名片。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