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作为新名词首次见诸媒体,横空出世。
这一以民本经济为本质、市场经济为精髓、实体经济为基石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堪称解读与剖析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最典型样本。
39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谈及“温州模式”,有着怎样新的解读?盛名之下,作为“温州模式”起源地的乐清,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探索:姓“资”,还是姓“社”
乐清可谓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南部的柳市镇,既是“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更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偏居一隅的乐清便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初露端倪。彼时,因面临地少人多、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不少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担货郎、摆地摊等原始的交易活动,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后,乐清的农民们早早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前店后厂”“挂户经营”的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批在各个领域冒尖的经商户,在当地被称之为“大王”。
时至今日,提及乐清乃至整个浙江的改革开放,有一个始终无法绕过的历史性名词,叫作“八大王事件”。
1982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运动,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站在市场经济“风口浪尖”的人;乐清柳市的八位商贩首当其冲,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
“八大王”中,7人被捕入狱、1人脱逃,最重的被判处7年刑期。随后,当地个体户逃的逃、被捕的被捕,七零八落,乐清的产业发展也遭受全面重创。
两年后的1984年,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指出,要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业生产。借此东风,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在省委常委电话会议上提议要给“八大王”平反,得到一致同意。
是年春,在全市乡镇书记以上干部大会上,温州市委公开宣布为“八大王”彻底平反。此后,基层干部群众才纷纷放开手脚,投入了商品经济的滚滚洪流……
对温州而言,“八大王事件”,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影响极为深远的事。袁芳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往事:“我曾经跟南存辉谈过话,南存辉说过,他是1984年才开始办厂的,‘八大王’不平反,他是不敢办厂的。”
从最灵敏的行动派,到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再到平反后高调宣传,“八大王”的命运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不可否认的是,富有传奇色彩创业故事的他们,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开山式人物,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大胆的探路者。
原先,个体户可以买卖生活消费品,而“八大王事件”显示,生产资料也可以买卖,这为温州乃至全国先行探索了姓“资”姓“社”临界点的突破。
扩充:从个体经营,到集团化
准确来说,“温州模式”的形成,其内因是区域传统文化“传下来”和人民群众“闯出来”;外因则是人多地少现实“逼出来”、改革开放政策“放出来”,以及地方政府“导出来”。
乐清市委常委、副市长叶序峰作了这样的总结:“尤其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当地小商小贩和市场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创造了大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上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百万农民脱离土地涌入商海,充分利用乡村中传统的手工技艺和当地人走南闯北会做生意的本领,采取兴办家庭工业和各种专业市场的独特方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商品生产,搞活供销,汇聚成温州第一次全民创业的浪潮,民营化、市场化发展遂成大趋势。”
而当“温州模式”引发全民热议,盛名之下,乐清的发展也一时风光无两,其商业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考察的各路人员络绎不绝。
当时,对于繁荣市场下假冒伪劣、无证销售、质量参差不齐等各种乱象,乐清政府一手打击整顿、一手帮困扶持,通过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方式,整顿一片、扶持一批。
据了解,1988年时,当地只发放了新华开关厂、万家开关厂等5个生产许可证;可到了1994年,这个数据已经变成625个,这极大推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经营。随之而来的,是乐清整体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工业电器、机械制造、服装皮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时间来到90年代,随着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企业崛起,又带动了当地一股“集团热”。数据显示,2002年乐清便拥有了工业企业集团45家,其中8家进入当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
如中国最大低压电器企业之一的正泰集团,前身便是董事长南存辉和小学同学胡成中,于1984年合计投资5万元一起创办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胡成中如今则为国内另一家低压电器龙头企业——德力西集团的掌舵人。
从个体经营户,到股份合作企业,再到集团化企业……“温州模式”的内涵,在这一阶段得以进一步转变与扩充。
更颇具特色的是,与义乌等同样商业发达的县市有所不同,乐清的商业发展,是从最初就建立在商品生产之上。
“乐清乃至整个温州的发展模式,是在本地生产老百姓所需的小商品,然后由本地人带出去销售往全国各地;义乌则是将各地商品聚集且能够销售到更多地区,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叶序峰如此比较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
突破:准确把握“协调发展”
“现在有着超过200万的温州人,在全国、全世界各地建起了不计其数的温州街。”乐清当地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如此介绍,言语间带着满满的自豪感。的确,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国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
但其实,当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化浪潮在全球涌动,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逐渐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产业“低小散”特征的“温州模式”,也并非没有受到人们的质疑。
可同39年前一样,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乐清人,自始至终因势利导、牢牢把握住了每一个发展机遇。
乐清市经信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建永介绍,近年来,乐清坚持“两新两联”,推动制造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所谓“两新”,即新能源、新世代;“两联”,则是指物联网、联全球。
“同时,我们还在全省创新开展了‘数据得地’新机制改革,对企业进行‘全景画像’,实现优质企业优先供地,打造一流生态。”目前,乐清已建设电气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当然,随着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于乐清而言,“温州模式”又有了新的解读,再一次展现出更为旺盛的活力。
“新发展理念下,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方式,形成独特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的‘温州模式’,可以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准确把握协调发展,以创新作为推动该模式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开放则有助于经济发展从区域化向全球化拓展。”乐清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而在叶序峰看来,乐清要尤为注重产业、城乡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城乡融合、优势互补、县域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温州高质量发展,决心提速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从全省经济总量“第三城”到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如何为温州这一跃迁之路贡献自身力量?
方建永表示,乐清将全力打造世界级电气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培育链条,着力绘就“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现代产业图景;柳市镇镇长阮卫剑则说,柳市镇要明确国际电工电器制造基地定位,做乐清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而当谈及,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发展浪潮中,乐清一个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市,何以能脱颖而出,诞生蜚声海内外的“温州模式”;叶序峰这样回答:“浓厚的创业氛围、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温商回归’的强力号召。”
当然,还有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39年了,“温州模式”始终与时俱进,而“四千”精神也从未失去意义。
来源:经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