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车间”里的阳光力量 ——金华开发区首家工疗型辅助性就业机构蹲点记

每个工作日早上7时,朱叶春都会准时出门开车接人。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永湖村,他沿着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将分散在周边村庄的残疾人接到自己参与筹建的工疗车间,一般需要往返两趟。

9月18日,记者来到浙江金华事必达工疗车间,这是金华开发区首家工疗型辅助性就业机构,目前帮助37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基本上都是周边村里的,路程远的我去接,离得近的他们自己过来。”朱叶春说,作为车间负责人,他也是37名残疾人之一。

工作

车间里的制服有两种颜色,员工穿绿色,车间管理员穿蓝色。员工们围着一张长方形大桌板,两两对坐,互为搭档。管理员在边上走动,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难题五花八门,有些是因为工作卡壳,有些是工友之间产生矛盾。

来自罗埠镇后张村的张斌与罗埠镇下周村的汪飞因为一个纸盒的归属闹别扭,拒绝同桌工作。“张斌坏,他抢了我的盒子。”汪飞向管理员告状,张斌生闷气顾自干着手里的活。管理员舒胜君走近递给汪飞一个新盒子,暂时安抚了他们的情绪。就在旁人担心他们“战事”升级时,汪飞却笑着凑到张斌面前逗他,两个人忽然和好如初。

“他们有些是智力、精神方面的残疾人。”舒胜君介绍,尽管都在就业年龄段,但这部分人群因自身生理、心理障碍等,难以正常就业。来车间前,他们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或社会救助生活,现在他们作为企业员工都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每月能领到工资,并缴纳五险。

工作以简单手工活为主,拆解零件、组装文具、打包枕头……“工作内容根据公司生产需求变化,对于产量不作要求。”朱叶春说,工疗车间就位于他家楼下,占地1000多平方米。车间设有生活区、康复区、休闲区、工作区等,经过无障碍化改造,尽可能适配残疾人工作的各种需求。

2018年9月,罗埠镇残疾人之家在这里创立。2023年,根据金华市《关于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建设的指导意见》,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帮助罗埠镇残疾人之家主体变更为浙江金华事必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并由公司出资,改造为工疗车间。

朱叶春在这个过程中牵线搭桥。“工作让残疾人的生命状态产生很大变化,有工作才有钱做康复,改善健康状况;有收入才能成家,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朱叶春说,这也是自己的切身感受。2003年,由于一次意外他失去3个手指,被认定为肢体四级残疾。

舞龙

上午9时,员工有半小时休闲活动时间。管理员们拿出彩带龙跟伴奏乐器,分发给大家。

耳朵上佩戴着助听器的张芳群在场地中间,专注地抡圆手臂,将彩带龙飞舞起来。彩带龙由一个小巧的龙头和长约10米的彩绸组成,只需一人便可舞动,“前两天有志愿者来教舞龙,我很喜欢学”。与张芳群交流,需凑近在她耳边大声说话。理解后,她会用一些简单句子回应。

去年,张芳群来到工疗车间,48岁的她手脚麻利,经常帮助同事。此前,她长期赋闲在家,缺少社会经验,工疗车间的生活让她感到快乐。

四位同事拿着鼓、锣、摇铃等乐器跟随指挥开始演奏,几条红色彩带龙随着他们的手势、脚步变换花样,虽然在配合上还有进步空间,但每个人都自得其乐。“等我们练好了,还要参加表演。”张芳群很珍惜在这里工作的日子,甚至双休日也想来上班。但她也有忧虑:“我快50岁了,不知道再过两年还能不能在这里工作。”

适当的文娱活动,不仅能丰富员工的日常生活,还能起到让他们安定情绪、缓解症状的作用。“唱歌、跳舞可以让他们唤起对生活的热情。”朱叶春说,有些人刚来时见人就躲,经过一阵子相处,他们学会了见面打招呼。这里营造的氛围,就是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生产、娱乐,最终找到兴趣,实现价值。

恋爱

恋情也发生在车间里。

杨红与张叶枫将在今年10月1日结婚。杨红是95后,她与张叶枫在车间相识。“他挺细心,脾气也好。”她说,本来家里给她介绍了另一个对象,但她感觉跟张叶枫更有共同话题,比较聊得来,所以选择跟他在一起。

杨红跟张叶枫都有轻度智力残疾,谈恋爱全过程都有家人参与。正因为处境相似,他们更能理解彼此,两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有信心把日子过好。当然,这离不开工作的有力支撑。“每人每月有一两千元工资,比起伸手向家里拿钱,感觉完全不同。”杨红说。在农村,这份工作足以兜住小家庭的基本开销。“我要多赚钱,给她花。”张叶枫平时话不多,只会闷头干活,与杨红坐在一起时,才会说上两句。

朱胜伟和徐雪英是这里的另一对夫妻。朱胜伟是厨师,他作为管理员之一陪妻子在此就业。每天早上他将妻子送到工作岗位后就去买菜,之后便泡在厨房里。他要准备40多人的中饭,一般是两荤两素。

“我以前在工地上干活比这累多了。”他说,比较起来,做中饭轻松不少,这里还能解决妻子的就业问题,“过去我外出工作,还得找人照顾她。现在我放心,她也轻松”。

11时10分食堂开饭,朱胜伟帮员工打好饭后盛了一碗坐到妻子身边一起吃。工疗车间实行8小时工作制,中午有午休,还有双休日,他觉得这样的日子很踏实。

算账

朱叶春有时会考虑车间的存续问题。工疗车间由企业出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企业要求,残疾员工岗位数量会有变化。”他说,最多时这里有44个残疾人工作名额,现在已少了7个。

浙江金华事必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的企业。“企业也有社会责任感,也想实实在在为残疾人群体做些事。”该公司负责人张若凡说。每年公司在这个工疗车间都要付出100多万元,数额超过他们应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

残保金制度的实施最早明确于2015年出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经营3年以上,20人以上规模的公司,按规定都要聘请残障者,否则就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金华开发区税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定,这笔残保金大概数额是公司人数的1.5%与公司平均年薪之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残保金可以用于扶持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或超过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包括给予税收优惠、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都是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朱叶春说,刚刚过去的一年,他自己出了六七万元提升工疗车间的硬件设施,餐厅里有成套的餐桌餐椅,走廊一边放上储物矮柜,椅背与柜门上都贴着员工的名字,这是他们的专属用具。“相比以前,现在条件好多了。如果有更多企业参与进来,他们的工作会更稳定。”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