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
从南京古都往北放马行走六百里,在广袤的江淮平原上见到的第一座山,就是大伊山。其属泰山支脉,在江淮冲积平原上龟背状露出的缓坡残丘。最高峰仅200余米,方圆10平方公里,乃小小一座山包。
伊山有故事。
它成山20亿年,尊坐淮北平川第一神山。至6500多年前,即有敲打石器的人类在山上活动的身影。商朝年间,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华夏第一宰相伊尹,晚年隐居山中,伊山由此得名。
伊尹不仅是帝王之师,治国理政的大臣,辅佐过五代商王,还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被尊为厨坛始祖。他是河南人,出身奴隶,父亲是给贵族做烹饪的家奴,他从小跟父亲学习掌勺之技。
伊尹在烹饪上创立了“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
他说,烹饪美味,首先要了解食材:“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谈到调味,他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谈到火候,他说:“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伊尹对美味之品的评判:“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呜呼!朋友相约去吃土鸡,竟在伊山遇见3600多年前的美食大师!
村民在山上放鸡。鸡很自由,全无篱笆之束。常常是,一只尾羽高翘弧弯的公鸡领着一群母鸡在林中游走。母鸡们都很青春,喜欢窝在一起,专心致志用爪子刨虫吃。公鸡则仰着血红的头,环顾四周,给母鸡们当贴身警卫。
忽有一只娇小母鸡离开叽叽喳喳的鸡群,左右颠着椭圆的身子,去追逐一只款款飞过的蝴蝶。
有一条斜坡路从山上直直地滑下来。左拐,有一家乡村小酒馆,专吃小公鸡,远近闻名。
伊山一带的小公鸡,很凶!
小公鸡腿细长,浑身精瘦,然羽毛光亮,头冠赤红,鸡眼炯炯,凶猛无比,一身斗鸡气概。人若无防,公鸡迅疾逼近,即见皮开肉绽,你若落荒而逃,依然哒哒哒穷追不舍。
“哎——,来了!”
女店主应声而出。她长得憨厚壮实,虽无鲜亮打扮,却像山上的小母鸡一样和蔼可亲。她打开白杨树下的铁笼,极麻利地用一只大手抓住鸡脖子。小公鸡两爪癫动,翅膀乱扇,叫声被卡在喉咙,死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屋梁油黑的餐厅正中砌一台土灶,灶膛里生了炭火,一根长长的铁皮烟囱九十度转弯,从窗口里伸出去。已是深秋霜降,屋里却暖暖的。四壁无任何装饰,灰暗的墙,主题很明确,就刷一个字:“吃!”
不一会,女店主满脸油光端来一只滚烫的大铁锅,往灶台一放,杉木板做的锅盖,裂缝处冒出浓浓的白汽。掀开锅盖,那只小公鸡已被煮成一锅香辣扑鼻的鸡汤。
没有餐桌,四五个人趴在灶台上享受美食。喝的是苏北“三沟”之一的老汤沟酒,这酒醇而不烈,感觉晕晕软软的温和。虽然吃相有点不太雅观,却品尝到了地道的苏北土灶农家菜的风味,大俗大雅中的乡村文化。
鸡汤很入味。鲜口中带着温柔的肉香。喝上一碗,浑身通透爽快。伊尹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不知这汤料如何烹制?是否传承了伊尹的“五味调和说”?没去追问女店主,只是杯且停,筷莫停,抓紧吃!
往鸡汤里加料,老豆腐、粉丝、萝卜块、土豆片、大头菜……呼呼地烫嘴,咝咝地吐舌,哈哈地呵辣,呷一口老汤沟,筷子还往锅里掏鸡块。
烟雾弥漫,香辣四溢,酒气满屋,直吃得额冒大汗、满嘴淌油,还催女店主:“加炭,加炭!”
酒瓶空了。铁锅空了。灶膛空了。酒店空了。
月儿升上树梢时,空空的麦田已盖一层薄薄的霜。
这一顿餐,记忆犹新。
来源: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