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苏东坡,遇到了这些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课上,李旻烨博士微笑着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焦点解决技术的“预设性询问”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应用,李老师尝试借助苏东坡的视角,引导同学们从正向、积极的方向去看待自己的处境和问题的解决之道。苏东坡的传奇人生、接地气的美食疗愈、潇洒的诗句等等,让同学们的心灵流动酣畅起来。
源自现代心理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主要受西方主流理论与理念的影响,科学性与理论性有余,在表述上总有点生硬和距离。鉴于此,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致力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构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话语和叙事体系。用同学们长期浸润于斯的文化和语言讲述心理健康知识,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自我身份认同,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立足新时期中国国情的自我实现路径,培育具有高文化认同感和高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课为例,心理教师首先从现代心理学确立的心理健康标准(如“马斯洛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出发,对照展示并分析中华文化中诸子百家对于“修身养性”的相关表述(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引导学生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并思考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优越性。其次,在讲授“实现自我目标”内容之时,通过讲解阳明理学中“立志用功,如种树然”的相关表述,阐释“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的内涵,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投入当下、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成就更好的自己。最后,联系现代文化,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大国工匠”案例与张桂梅老师感人事迹,感受其中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体悟工匠文化、匠心精神、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培育专注力与抗挫折能力。
当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课堂,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心理课有热爱、有坚守、有创新,有传承、有温度、有认同,希望能够在未来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在文化的助力下实现自我的积极心理探索。(作者: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旻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