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从琉璃厂说到文人淘旧书

许民彤

近日,一位文史学者在《光明日报》谈到了北京的厂甸庙会。这是旧时读书人最喜欢的庙会之一,庙会期间,那里堪称淘书胜地。

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

厂甸也称琉璃厂,元代在此设立了烧制琉璃瓦件的窑厂,明代为工部五大窑厂之一。明嘉靖年间,窑址迁至京西门头沟,琉璃厂仅余其名,窑前空地被称为厂甸。

康熙年间,每逢过年,琉璃厂一带就有集市,叫“开厂甸”。琉璃厂的“厂甸”,全称厂甸春节集市,以经营书籍、字画、古玩文物、笔墨纸砚等为主,被称为“文市”。

清乾隆以来在北京生活过的文化名人,大都有过逛厂甸淘书的经历。从纪晓岚、林则徐、翁同龢、李慈铭、王懿荣、罗振玉,到康有为、谭嗣同、沈钧儒、鲁迅、朱自清、齐白石、郑振铎、老舍、邓拓、张中行等,都曾在厂甸留下了淘书的身影。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称厂甸的书摊是“安身立命”之所。

旧时北京厂甸(琉璃厂)旧书市的繁华景象,新旧文人与厂甸的因缘际遇故事,让人想起古今读书人买旧书的文化情结。

对旧书,笔者不陌生,前两年曾到“北京书市”购书,购买过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的半价书,也曾到“孔夫子旧书网淘宝一条街”,寻找优质旧书。

旧书的文化魅力在哪里?“步远长街旧报摊,寻书意趣兴阑珊。沉思又记童顽事,窍笑当年每汗颜。”“昔置高台金玉身,却因残损委泥尘。今宵幸遇知音过,青眼加之当至珍。”“醇香旧墨胜仙酝,灯下白翁痴几多。万卷千情藏异彩,先淘惊喜再淘歌。”这是读书人淘旧书乐的最好写照。

我又想起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家,他们也很热衷于逛旧书铺、旧书店,淘旧书。鲁迅爱好收藏,收藏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喜欢收藏古旧书籍。1912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住在北平的宣武区外的绍兴会馆。他经常到琉璃厂寻觅自己中意的旧书,收集到许多古旧书籍。

此外,茅盾先生写过重庆的旧书铺。还有,藏书家叶灵凤写过上海的旧书店:“……对于爱书家,旧书店的巡礼,不仅可以使你在消费上获得便宜,买到意外的好书,而且可以从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沉静得正如在你自己的书斋中一样。”(引文见叶灵凤《读书随笔·旧书店》)——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之所以喜欢旧书店、喜欢淘旧书的心声。

如今,随着城市的改造,我们身边已经开辟了宽敞明亮的通衢大道,耸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但却很难看到一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古旧书店了。在一些爱书者的心中,逛旧书店、淘旧书已经成了一道温暖、珍贵的文化景观,一种抹不去的精神记忆,一个曾经可以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