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古镇桥头开大会 共谋斗门更新路

记者 董晓晓 文

11月2日下午,在滨海新区斗门古镇鹅市桥边,原本静谧的老街熙熙攘攘,这里正在进行“两天一问”斗门古镇更新主题活动,同时,这也是“斗转星移”场景设计竞赛的实地踏勘会。来自文化、设计、商业、艺术等领域的多位嘉宾,同竞赛选手们一同从多个视角探讨关于斗门古镇更新的关键问题,并分享他们对古镇的思考与畅想。深秋午后,古镇居民们或坐在一边聆听,或拿出手机拍摄,热情和好奇溢于言表。

A

古镇复兴

绍兴有四大古镇,斗门古镇是其中之一。

斗门古镇形成于唐宋年间,长约1.5公里,是绍兴北部海产品和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和水上运输重要枢纽,斗门古镇自古便商贾云集,盐店和当铺鳞次栉比。旧时的绍兴除了市区,就数斗门老街最为繁华。然而,如今的斗门古镇,由于城市的中心转移而活力不再。与国内几乎所有古镇所面临的难题一样,这里的活力流失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的老旧,更多的是深层的、综合的社会性问题,例如商业机遇、公共内容、生活方式、传播与人气的缺失。

“斗转星移”绍兴滨海新区斗门古镇场景设计国际竞赛是开启“斗门古镇复兴计划”的第一步。这个竞赛聚焦于古镇的“场景设计”,让当地人和未来的旅客真实地使用它、体验它,让空间真正拥有生命力。“‘斗转’象征着这次竞赛将是斗门古镇的一次华丽转身,‘星移’则蕴含了对创意人士与游客们纷至沓来的期待。”“斗门古镇复兴计划”总顾问、著名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告诉记者。

携程集团政府合作部华东大区总经理费成诚从数据层面分析:“斗门这个地方本身有很多的历史渊源,有很多发展的基础。结合数据大致可以推断,未来斗门古镇主要面对的人群将会是长三角的这1亿到2亿圈层的消费人群。”

深秋午后,斗门古镇鹅市桥边,年轻的身影、未来的畅想、热烈的对话,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借这个场景设计竞赛前的实地踏勘,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和古镇更新相关的议题。

此次实地踏勘调研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他们在多元视角下对古镇更新展开充分讨论。来自上海的照明设计师陆恒丰之前参与了首届安昌国际光影艺术季的艺术项目,这一次他来到斗门古镇,深入思考斗门古镇更新的方式,“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被遗忘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获得更具在地性的古镇发展路径。”陆恒丰说。

B

何以斗门

当下,大大小小的古镇更新前赴后继、如火如荼——以“国际戏剧节”为契机升级的乌镇,成为了戏剧爱好者的聚集地;2021年成功申遗的泉州,则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其自身的文化、街区、生活、美食、氛围踩中当下年轻人关注热点;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迎来大量逃离大城市的“景漂”,陶溪川、三宝村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古”暗含着一种原始质朴的状态,“镇”则指向了一个令人安心的聚居场所。一“古”一“镇”,都表达了人们从古至今对安居乐俗、鸡犬相闻、邻里和睦的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景。

而不同的古镇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更新策略,不同群体对古镇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现在已经有很多古镇了,为什么人们还要来斗门古镇呢?其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以斗门?

来斗门古镇,自然就是要来看斗门。“斗门”原来是指一种水利设施,它对整个绍兴的水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斗门大桥这个地方,原来是斗门古镇的核心,也是斗门老闸的所在地。斗门老闸不仅仅是一个水闸,它的形制和功能都非常丰富。著名剧作家柯灵先生把这个老闸称作“一等一的建筑”,因为它除了水闸,还承担着交通、神庙、戏台等诸多功能。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古闸逐渐被废弃,现在已经消失不见,在原地修建了斗门大桥。

斗门大桥下面石台原来是个戏台,是斗门古镇最热闹的地方。过年过节的时候,这里都会有社戏上演,周围的人们都会聚集在河边观看。

柯灵的故乡在斗门,他也是斗门的人文历史里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我们希望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找到‘何以斗门’的依据。比如,能够有一些与柯灵先生相呼应的元素,或是通过活动,与柯灵先生产生隔空的对话。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影像、剧作、诗歌方向的元素呼应,以此来凸显斗门古镇的人文特色。”顾永江说。

C

为谁更新

当下的古镇更新,是否回应了人们最初的朴素愿望?还是无形中破坏了古镇原有的生态?

在对古镇的更新定位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系主任黄印武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古镇发展为了谁?我们首先要想好目标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发展是为了让谁变得更幸福?但是要形成一个共赢的目标,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顾永江认为,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原住民,第二是原来在斗门古镇生活成长,但现在已经在外发展的人群,第三是未来会来这儿进行各类活动的潜在人群,包括游客、艺术家、学者等。

“为了让这些时间的痕迹不被抹去,我们大体上还是以‘微改造、精提升’为理念,去做一些针灸式、渐进式的改造,不希望一下子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翻天覆地的改造,也不想落入‘千镇一面’的窠臼。”顾永江告诉记者,在整体规划上,“斗门古镇复兴计划”会以一个比较创新的、轻质的方式进行,第一期主要做的是公共空间的节点设计,后期会做一些居民空间改造,或者更大区域范围的更新,例如打造“柯灵剧场”等公共建筑,以渐进的方式,通过实践和反馈,逐步推进老街的更新——这将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计划。

记者了解到,竞赛只是整个“斗门复兴计划”的第一步,后面还会有更多持续的活动与内容运营,例如“斗门影像主题计划”,会邀请到多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插画师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为大家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特别的古镇。

嘉宾对谈

古镇需要“被扰”吗?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黄印武:“是否被‘打扰’需要一个‘度’来衡量,说到这个‘度’,它背后一定有一个参照系,通过参照系你才知道这个‘度’合不合适,这个参照系不是古镇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它一定是放在一个更宏观的区域范围上去建立。”

《城市中国》杂志执行主编 崔国:“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临时的、轻质的方式来‘打扰’,让居民、外来的商户等能够慢慢地去适应和理解,看到这个地方原来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去更新。”

携程集团政府合作部华东大区总经理 费成诚:“一定要被打扰,但打扰的前提是我们原住居民有没有很开心地被打扰?当地有没有非常开心地去吸纳这些打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 马岛:“我个人可能比较倾向于一种‘半温半火’状态的设计,尽量减少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打扰’,我在想斗门真的需要大火吗?真的需要打卡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吗?”

策展人 吕凝珏:“与其‘打扰’,不如‘合作’,如果可以和当地居民进行合作,打造一个当地特色文化品牌,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