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芝麻香味的寒露

马晓炜

那年寒露时节,爷爷率领家人起早贪黑地忙着收割。“三寸金莲”的奶奶虽然不下地干活,但是要照顾年幼的我们,洗衣、做饭、饲养牲畜,亦忙得没空歇。而在这“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的节骨眼,我吃到了奶奶做的芝麻盐,浓浓的芝麻香,伴着丝丝的咸味,直到今天仍留存在我长满乡愁的味蕾上。

芝麻浑身都是宝,芝麻粒能够榨油,民谚有“十里麻油香,千人贩油忙”的说法,鲜嫩的芝麻叶可以入菜,是人们舌尖上的最爱,芝麻秸秆晒干能当柴,很耐烧。由于芝麻金贵,每到寒露前后,芝麻成熟时,大人们热火朝天把芝麻收割后,捆成一捆一捆的,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经过几天的晾晒,芝麻荚便“咧嘴笑了”,家家户户开始打芝麻。

奶奶打芝麻时,先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然后把芝麻倒过来,挥动着木棒不停地敲打,白色芝麻粒如细雨般纷纷撒落下来,招惹得我们小孩子兴奋不已,叫嚷着讨要芝麻吃。奶奶慈爱地说:“今个是寒露节,待芝麻打了,给你们做好吃的呢。”听到又过节,我的眼睛亮了。

芝麻打好后,奶奶将杂质清理干净,舀上一大碗置入铁锅中,这时我方知,奶奶是做芝麻盐给家人尝鲜。炒芝麻是制作芝麻盐的头道工序。原以为炒芝麻是件简单的事,不承想是件技术活,火大了,容易把芝麻炒糊,甚至炒焦,吃起来苦涩,难以入口;火小了,芝麻不熟,擀面杖碾不碎,盐渗透效果差,影响口感。

就这样,奶奶边炒芝麻,边绘声绘色讲寒露的习俗和民谚,让我们了解了寒露有登高、吃芝麻、喝菊花酒等习俗,记住了“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等农谚。欢声笑语间,奶奶潜移默化地教我们认识了一个节气,记住了一道美食。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很快,在奶奶用锅铲子不停翻炒下,锅里的芝麻开始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芝麻独有的香味随之弥漫开来,馋得我口水直流。奶奶安抚地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芝麻出锅后,均匀地摊在案板上,奶奶拿起一根又粗又长的擀面杖,使出浑身的劲儿,在芝麻上用力反复碾压。待到芝麻差不多碎了,而后把大盐粒子捣碎,撒在芝麻碎上,接着用擀面杖继续碾压,到此为止,芝麻盐就宣告做成了。我的最爱,是舀一勺芝麻盐夹在馒头里,美美咬上一口,馒头的松软伴着芝麻的浓香,堪称人间美味。而剩下的芝麻盐,奶奶会精心储存在罐头瓶子里,接下来一段时间,它不仅是家里的“当家菜”,还是调味品,奶奶用它做芝麻饼、芝麻汤圆、芝麻糕等,常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和好口福。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