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造型奇特的越窑青瓷十足砚

见习记者 俞姝萱

现在住在绍兴博物馆的“越窑青瓷十足砚”,就是我,我来自南朝时期。

在中国古代,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不仅是文人日常书写和绘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砚台,由于其质量和保养直接影响到墨的质量和书法作品的效果,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台的选择和使用都非常讲究,甚至将其视为收藏品。我就是一方造型独特、极具收藏价值的瓷砚台。

我的口径有15.4厘米,高5.5厘米,呈圆盘形。砚面微内凹,砚边有一周蓄水凹槽,外设一周子母口,既可以保护墨不发干发臭,又可以放置盖子。我的底部还有十只兽面足,让我四平八稳,不易倾倒。我的胎体呈灰白色,整体施青釉,呈青灰色,属于越窑青瓷。因为我的形状像周代礼制建筑“辟雍”,所以我又叫辟雍砚。

什么是辟雍呢?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礼制·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园如壁。后世遂名壁雍”。你们看我的造型,圆圆的,砚边又有一圈水槽,是不是特别像辟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以一种造型为带足圆盘的瓷砚最为流行,这也是辟雍砚的前身。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盘砚,南北朝变化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砚、辟雍砚,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出了圆形多足的辟雍砚。我就是一只有十只“脚”的辟雍砚。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脚呢?有专家认为,足砚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方便移动和清洗;增加砚足至多足,则是为了研墨时的平稳性,以及增强砚形的协调与美观性。‌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