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尚严有为李知府

明朝时期,绍兴有这样一位知府。他为政尚严,刚直不阿,性喜有为,清正廉洁,守越四载,不名一钱,称得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因此,在他调任杭州知府时,越地百姓夹道大哭相送,他也流泪不忍离去,上演了官民情深的感人一幕。那么,他是谁呢?

李铎,字天民,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兵部郎中出任绍兴知府。刚一到任,令行禁止,捉拿十几个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并依法将他们一一处死。他在任非常有作为,自郡治、城垣、坛庙、钟楼、驿馆、书院、贤祠等,皆予以重建或修缮。康熙二十九年(1690),余姚大水,田没民饥,李铎与知县康如琏积极救灾,为民煮粥、赈米、给棉衣,救活了当地很多百姓。他在任刚一年,就改变政府之前的懈怠惰政行为,官吏都振作奋起,气象为之一新。

他重视城市建设,在府城修建一系列基础设施。重修卧龙山府治建筑,如重建府堂,并更名为丰乐堂。重修始建于南宋、位于府山蓬莱阁之下的镇越堂。他在府署修建“二贤祠”,以祭祀汉会稽太守刘宠与明绍兴知府汤绍恩二贤。他还在府山清白泉左侧修建“文范祠”,以祭祀文种和范蠡二贤。后来“文范祠”毁废,便将其迁移到“二贤祠”内,改名“四贤祠”。后人又增添李铎入祠供奉,改名“五贤祠”。可见,绍兴已将他作为贤牧良守祭祀。

他修建义冢,在当时迎恩门外的蓬莱驿旁立漏泽园,周围筑土垣,建墓门,作为义冢收埋无主尸骸的公共墓地。他重修拜王桥,更名为丰乐桥。拜王桥在越城区府山直街南端,是一座五边形的单孔石拱桥。相传为吴越王钱镠平董昌之乱后,郡人拜谒于此,桥故以为名。他在府学之西修建书院,并邀请名师授课,来书院学习的多是孤寒好学的士子。康熙庚午(1690)科试,考取入泮者有八名之多,时称“人文之盛”。

他重建大教场。府城大教场初创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范围较大,在教场西边筑有演武堂、将台等建筑,不过到了清康熙十六年演武堂被台风吹倒。李铎到任后,捐自己的俸禄重建大教场,并在演武厅的左面设置将台,右面设置鼓亭,前面设置辕门,使得大教场更加壮阔气派。他兴建水利设施。康熙二十九年,绍兴府遭遇洪水,因急于泄水,李铎在三江闸西添建二洞以排洪泄洪,以减少洪灾损失。

他修志撰著,勒石立碑。李铎在任继康熙十二年张三异所修府志以及二十二年王之宾续修府志基础上重纂《绍兴府志》。据其自序云:“予于公余之暇,旁搜博采,集八邑耆旧宿儒,与有司之通达明晓者,细加考订。”此志出于李铎手笔,又经黄宗羲、姜希辙等校正,颇为典核有法。此志用万历间绍兴知府萧良干修《绍兴府志》例,每门以图列于篇后,较他志易于循览,体裁甚佳。绍兴所领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等县邑沿革变迁,此志记载亦颇详核。

他撰写《越州临民录》,书内所收文章为其任绍兴知府时所作。卷一为文记,卷二为祭文,卷三为信牌,卷四为告示,另卷首一卷,有荐李铎疏三篇及记其生平的传记一篇。此书内容广泛涉及越地民政、经济、法律、民俗等方面,对了解绍兴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不无裨益。现存有康熙年间刊本。

他勒石立碑。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在文武百官簇拥下,赴绍兴祭大禹途中,曾临时在柯桥永丰坝前停靠,御驾亲临放生,上演了皇帝注重生态、关爱生灵的一幕。为此,时任绍兴知府李铎曾撰文并树“御驾亲临放生”碑,立于修塘寺畔,以志纪念。今柯桥有永丰桥,与融光桥相邻,而李铎立碑已不存,碑文也已亡佚。

越城区大禹陵存有《康熙二十八年上谕碑》,碑额题“上谕”,外饰龙纹。碑文10行,记康熙皇帝南巡亲谒大禹陵时,目睹大禹陵庙的倾颓面貌,以及日常守护的不到位,于二月十六日晚亲制上谕一道,命浙闽总督王骘加强守护和管理,随即由绍兴府知府李铎主持修缮禹庙,并勒石立碑,即为现存大禹陵享殿前庑廊的上谕碑。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