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茹晨鸿
近日,浙江省书协公布了省“书法篆刻100家”和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翰墨新峰10家”的入选名单。在这两份不同的名单里却有着同一个姓名,他就是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首届优秀毕业生廖忠飞。对这位新锐的青年书法家来说,每一次书写都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书法是生命中重要的事
1986年,廖忠飞出生在浙江金华武义县一个叫大坑的小山村。廖忠飞与书法的不解之缘,源于他的父亲。廖父虽然是一介农民,但酷爱书法,在春去秋来的岁月更迭中传递着对书法的敬意和对传统的景仰。在农村,每年春节临近,廖父便会忙着为乡亲们书写春联。年幼的廖忠飞,常站在父亲身旁,好奇地注视着那一笔一画间流淌出的韵味与力量。同时他是父亲最得力的小助手,或帮忙拉扯春联的纸张,或小心翼翼地倾倒墨水,那份参与感与成就感,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父亲鼓励他也试着写写看,这一试,便开启了他与书法的不解情缘。从最初的笨拙模仿,到逐渐掌握笔法与结构,廖忠飞的艺术性情在父亲的熏陶下悄然滋长。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廖忠飞高中毕业了。面对未来的迷茫与选择,他心中那份对书法的热爱如同灯塔,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2004年,坐落于书法圣地兰亭的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创办,首次面向全省招收了20名学员。廖忠飞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着对书法的满腔热情与不懈努力,他成功脱颖而出,成为20名幸运儿之一,从此落户绍兴,开始沾染书圣的才情雅逸。
“书法从此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廖忠飞说。
行书中融入欧体楷书笔意
绍兴是《兰亭序》的故乡,这里的每一座石桥,似乎都是横竖点撇捺的线条幻化;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也似乎都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书法家的故事与传说。于是就读书法学院的廖忠飞,顺理成章地从“二王”入手,开始了自己的行书生涯。
然而,要想写好行书,看似简单随意,实则步履维艰,它既有王羲之的圣殿在上,又有米芾的高墙阻隔,使得很多人一直望“行”兴叹。在万人齐挤“米王桥”的情况下,廖忠飞却难得地保持了一腔清醒的头脑,他不媚俗流,在行书中尝试性地加入了欧阳询的楷书笔意,写得古味盎然,显示出了他“风景这边独好”的较高起点与追求。
欧阳询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有特殊地位的。在唐代楷书发展这一鼎盛时期,欧体结构的处理就像是在动荡与不安中求稳定、在变数和惊险中求生存,它不仅把楷书的庄重与威严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看起来也更具有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恰恰体现出唐代的人格和精神。
“我选择欧体书法是因为欧书上承魏晋,下启唐宋,庄重典雅,法度森严,又不失奇趣,这正是我所喜欢的一种风格。我觉得书法要宁静致远,更多地应该在案头潜心钻研,继承传统,珍视经典,保持自己的初心。”廖忠飞说。
一方砚台,散发淡雅墨香;一支毛笔,遍临古今书家。廖忠飞博采众长为其所用,逐渐演变融汇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形成了法度严谨、用笔扎实、点画精到、骨架坚实的风格。他在创作中保持了欧阳询遒劲、稳健的风格,并与今人的审美意识更好地兼容,最终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在廖忠飞的作品里,长与短、纵与横、大与小均能一气贯注,变化多而无杂乱感,其淡泊宁静中饱含山林气息,清新雅致犹如天籁之音。
在笔墨间寻找心灵的共鸣
作为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廖忠飞深受绍兴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他特别喜欢王羲之这一路书风。“讲到书法的历史传承,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王羲之,因为他融合了秦汉以来庄严的书风,形成了一种比较妩媚遒劲的风格,也开创了帖学的先河,使得如唐代的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者后来的米芾、赵孟頫,都是以这个脉络展开的,形成了他们的风格。”廖忠飞表示。
在创作出优秀书法作品的同时,廖忠飞还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教育者,将自己对书法的热爱与理解,化作春雨,滋养一颗颗渴望书法的幼小心灵。在他的书法课堂上,没有枯燥无味的重复练习,有的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解读与热情传递。廖忠飞深知,书法不仅是简单的技法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流露。因此,他总是耐心引导学生,从王羲之的字帖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从细节中体会书法的韵律与美感。他鼓励孩子们不仅要学会书写,更要学会欣赏,学会在笔墨间寻找心灵的共鸣,让书法成为他们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内心与世界的桥梁。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懂得欣赏书法之美,开始理解书法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
书者无言,墨自语之。未来,廖忠飞也将继续用笔墨捕捉线条之舞,用心灵感悟文字之美。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