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一提起园林,首先想到的是苏州园林。其实,古时候绍兴的园林也有很多,而且名园迭出,仅明代祁彪佳《越中园亭记》载录的会稽、山阴两县晚明时期的园林就有190多处。其中,会稽县陶堰境内有一座镜漪园,堪为越中园林杰作,内容大有可观。
据祁彪佳《越中园亭记》载:“镜漪园,去后乐园数十武,高柳竦篱,得园曰镜漪,陶兰风先生所构也。”陶兰风即陶允嘉(1556—1662),字幼美,号兰风,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右副都御史、广西巡抚陶大顺的第三子,著名文人张岱的外祖父。陶允嘉为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副贡,后来转而游成均,入太学,官至福建盐运司同知。陶允嘉生而颖异,非等闲之辈,其父陶大顺曾说“吾爱此儿神骏”,其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释典道藏、星相医卜、奇门六壬,无不研究。尤其工书,现吼山风景区内存有其摩崖石刻。有诗文集《陶幼美先生泽农吟》刊刻行世。
镜漪园选建于陶堰塘北桂花湾畔,此地本是一处自然水域。因为陶堰地处东鉴湖,四面环水,又是会稽望族陶氏聚居地,陶允嘉原居住地难有多余之地另外造园,“自敝庐数亩外,更无余隙可以艺蔬莳竹者”,于是“湾截为池,环以篱垣”,兴建园林。建园目的之一是为了贮藏从广西运回的三块奇石。那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陶允嘉跟随父亲陶大顺巡抚广西。次年归乡时,陶大顺问儿子有什么需求?陶允嘉回答说:“儿子听说这里盛产奇石,如果能带回去几枚就心满意足了。”陶大顺笑着答应下来,便为他买了三块奇石。一说三石原为巡抚府署所有,可能并不是通过购买所得。三块奇石分别名为“荔枝”“乳峰”与“珉琴”,皆“色泽莹然,弹之如桐”。园林营建时,陶允嘉专门为三块奇石构轩以藏,而且还邀请已届暮年的书画名家徐渭题其轩为“三石轩”。徐渭还名其园曰“镜漪园”,果然是“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试想,园林紧靠镜湖,而镜湖轻泛涟漪,岂能少得了诗情画意。
确实,镜漪园的整体布局与主要景观都以水为主。其中有“秋水堂、欹池”景区,为全园核心。祁彪佳《越中园亭记》又载:“堂临池之上,阁居堂之左。水榭一带,联贯其中。先生于粤西得奇石三,位置轩后,徐文长以三石轩名之。”如一张金名片,基本讲清楚了镜漪园的格局与重点。
陶允嘉围堤截湖水为池,因池左长右方,故名为“欹池”。池北为“秋水堂”,得名于主人在堂中“时读(庄子)秋水篇”。园内还有种植蔬菜、花草之类的“安蔬圃”,种有杂色芙蓉的“芙容径”,沿堤遍植柳树的“柳浪堤”。最有意思的是,园主还在柳浪堤右侧不足一丈空地上建有“跛鹤巢”,竟是因为里面豢养了一只跛足仙鹤而取名,可见主人品性之一斑。
位于欹池东面的“杂花阁”高耸矗立,“前可眺南山奇胜,北可望贺鉴池,极目即沧溟矣”,为园内主要登高建筑,主人用来藏华严大乘经。因阁的左边凿小池种红莲,万历三十七年(1609)莲花基因突变,“一花作白,娟洁可爱”,所以陶望龄名之曰“杂花阁”。阁下有“雅似斋”,栽紫竹数竿并围以矮墙,墙北有一处一丈见方的石池,池内养红鱼数十尾。阁东有“藕花池”,池东为“东篱”,种菊其下;篱南为“双松坛”,植栝松两株于一对甃坛中。
说来说去,镜漪园景观的显眼包其实还是三石轩,绝对是主人的心头好。三石轩是位于秋水堂东侧的三开间建筑,三石位于轩后。陶允嘉时常读书其中,与石为伴。三石中尤以“荔枝”最胜,陶望龄特为之作《荔石铭》,赞其“大小洼隆,靡不合宜,而特富乳节,又无善兹石者”。荔枝石又与松竹搭配成盆景,名为“荔石盆”。此盆景也是园中一绝,“稚竹木不数寸,而具摩空荡云之势,碎石似指,拔起峭厉”。
镜漪园四面临水,视野开阔畅通。园内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有致。动植物丰富鲜活,颇具观赏价值,显得格调不俗,给人以幽雅闲适之感。所以,这一园林杰作引来了徐渭、陶望龄、祁彪佳等文人雅士的纷纷打卡、点赞。其中最属陶望龄艳羡得紧,他每次回陶堰老宅时都要来游赏,“凡遇月夕,必拏小舟,随一青衣,眺咏其上,至夜分乃去”。烟波浩渺的湖上,逍遥似神仙中人。原来,会稽名士陶望龄已经为镜漪园做了几百年的诗意宣传。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