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市级文保点变身文化礼堂,集戏曲演唱、酒器展示、读书看报功能于一体

陈家祠堂内景

记者 王晓宏 文/摄

在戏迷活动室,可演唱一段越剧;在酒器收藏室,可欣赏这里陈列的各种黄酒酿造工具;在农家书屋里,可坐下来静静地读书看报……东浦街道的陈家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是绍兴市文物保护点,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东浦村文化礼堂。临近国庆,礼堂等待着游客前来感受别样文化魅力。

陈氏族人祭祀和议事之地

陈家祠堂位于东浦村南大路西端,磨坊溇底和陆家溇底之间。坐北朝南,呈封闭式四合院落。在正大门两侧立柱上,醒目地刻着两副楹联,外联“淳化文章传两相 颍川家世重三君”,内联“派溯虞庭承世徳 地临浦水衍宗支”。“这两副楹联,显示出陈氏过去的辉煌和族脉的衍远。其原本在祠堂内,我们在改造时,把它们移到了大门口,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祠堂建造的意义。”东浦街道文史爱好者何茂泰说。

该祠堂共有二进,跨过大门的石门坎,两侧有房5间,分设戏迷活动室、酒器收藏室等功能室。过了门斗,便是一个大天井,种有古柏4株,旁边有农家书屋。第二进原本是厅堂和神堂,如今是放映室和茶室等空间。后壁墙上写有黑色、粗壮、浑厚的正楷颜体“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显得威严、肃穆。最值得欣赏的,则是永禁碑、捐田碑和置田碑三块石碑,其中永禁碑立于清道光年间,系陈氏族人立下的“族规”“禁令”,叮嘱族人必须祛恶行善、以德育人等。

整座祠堂,古色古香,环境优雅。祠堂内,却是人声鼎沸,进进出出的不少。据《东浦古镇神韵》一书中记载,陈家祠堂是东浦陈氏始祖陈亮工三子诚三,分居西巷桥弄后至第九世建造。民国爱国将领陈仪为东浦村陈氏族人,每当回乡之时,都会在此祭祀陈氏先祖。当初祠堂拥有田产,由族人轮流掌管。那时候,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祠堂里便热闹非凡:大人们忙于祭祀,小孩急于领馒头,从义塾门进再从祠馆门出,陈氏后裔都来参加祭祀活动。

“陈家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期,陈仪将军曾出资进行重修扩建。”何茂泰说,“陈家祠堂对研究陈氏源流具有一定意义。2003年,陈家祠堂被列入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

曾几何时,陈家祠堂还是生产队办公室、村卫生室,后一度闲置。因未使用且无人管理,如何有效保护摆上日程。2014年,东浦村对该祠堂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成村文化礼堂,并开设了戏迷活动室、酒器收藏馆、农家书屋、休闲娱乐室等功能空间,给村民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让老建筑重现烟火气和文化味。

今年60岁的村民余香娟喜欢演唱越剧。戏迷活动室内,有越剧服饰、头饰等道具,还配备了电视机和音响,十年来,她成了这里的常客,一有空便赶来练嗓子。如今,文化礼堂举办文艺活动,她也是最积极的一员,经常向村民展示她的戏曲才艺。“戏迷活动室是我们越剧爱好者交流的场所,我们在这里收获了太多快乐和友谊。”余香娟说。

在农家书屋里,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上千册图书,还有数十份杂志报纸。75岁的汤中宝喜欢读书看报,他一坐下来,就是一两个小时,看得津津有味。“读书看报不讲究,能看懂就行。以前农村没有条件,老年人聚在一起主要是打牌,现在文化礼堂功能多,满足了我们不同的爱好。”汤中宝说。在他的影响下,书屋内经常座无虚席。尤其是寒暑假,孩子们更多。

走进酒器收藏室,里面有不同形状的酒坛,还有酿造黄酒使用的石磨、石臼等工具。“这些器皿主要展示绍兴黄酒文化,我们村位于东浦集镇上,来往游客很多。因为文化礼堂是文保点,经常吸引游客参观,这也是布置收藏馆的目的之一。”东浦村干部陈亚凤说。

其实,在文化礼堂里,每个月至少有三场活动,大多以文化为主题。“我们文化礼堂人气很旺,每天来参加活动的有100人次。我们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不同节日特征,安排手工制作、健康服务和文艺演出等活动。”陈亚凤说,“这里不仅是村民的精神文化家园,也是一些游客打卡点。”

东浦街道党建办工作人员说,陈家祠堂打造成文化礼堂,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让传统老建筑活起来和火起来,这既是有效保护的举措,也是活化利用的样本。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完善文化礼堂功能,助力东浦街道文旅发展。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