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稻香马家浜

孙志强

已经宅在家里一段时间的我,在老伴的陪护下又一次来到了马家浜遗址公园,目的是看看那片被誉为“禾之源”的稻田。

蓝天白云下,一阵微风拂过,稻香微微沁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闪耀着一片迷人的金黄色光芒。

稻田中央醒目地竖立着雕塑家陆乐按照从遗址中出土石器原型创作的大型景观雕塑《痕迹》。九柱图腾,七千重华,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聆听“马家浜文化”的历史回响。

稻田四周,红的、黄的、白的石蒜交相呼应,谱写了秋日的华丽乐章。绚丽迷人的粉黛乱子草大片大片地生长着。秋风轻抚,芦花低语,大有“古渡三更月,芦花两岸秋”的温柔诗意。一草一花一景,处处透着古朴静谧的韵味,无不彰显着远古的质感与细节,使人顿生一种梦幻的忆想。

我坐在稻田边的干栏式草屋里,展开时间的卷轴,眼前瞬间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衣着简陋的先民,正在用石镰收割着成熟的稻谷,还时不时直起腰来擦一把汗;茅草屋前的场地上,两名腰围兽皮的大汉用石斧使劲砸着刚刚猎来的麋鹿腿骨;水渠旁,几名戴着羽毛头饰的女性把陶釜架到火上,很快就飘出了阵阵饭香。

这片稻田不仅承载着嘉兴人厚重的历史记忆,还见证了从古至今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七千年前,马家浜人的脚印落在了我眼下这片广袤而丰饶的湖泽平原上,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植稻驯兽、制陶纺织、采集渔猎、泛舟河湖,演绎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历尽艰辛、筚路蓝缕,留下了深刻的农耕印记,开创了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马家浜文化,翻开了嘉兴乃至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如今,当我们与之对望时,仍然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绚丽多姿。因此金庸先生特地挥毫为之题写了“江南文化之源”的史家定论。

马家浜文化,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肌理。马家浜的稻田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这座城市起源的标识。嘉兴,这座曾史称“禾兴”“嘉禾”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稻作文化底蕴。因“禾”而“兴”,因“禾”而“嘉”,不仅是对这片肥沃土地适宜农耕的赞美,更是对原始先民在此披荆斩棘、辛勤劳作的歌颂。在这片土地上,稻作文化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血脉,成为了一种传承数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从马家浜到南河浜,从东吴陆逊海昌戍田到西晋高使君嘉北屯垦,再到唐代朱自勉的嘉禾屯田。岁月流转,大片的荒田闲地变成了良田美畴,嘉兴一跃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田赋产出地,进入了“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天下粮仓”之列。直到今天,嘉兴仍然是水稻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傲居全省之冠的地级市。可以说,嘉兴是数千年稻作文化传承积淀最丰厚的地方。

于是,“嘉禾八景”中有了“禾墩秋稼”,通衢大道中有了“禾兴路”,新建小区中有了“禾源新都”,带“禾”字的桥名、厂名、店名、人名更是不胜枚举。今日之“嘉兴”,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绵延不断、辉光日新的文化生命载体。

马家浜如同一片神秘浩渺的星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它点亮了走向文明的火花,奠定了时代发展的基石,唤醒了这座城市的记忆。

马家浜的稻香溢四海,马家浜的稻香满古今。面对这片稻田,我不由思绪万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汲古润今、继往开来的最大作为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