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倩
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我斜倚在亭中的美人靠上品元曲。“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我抬头一瞥,亭前没有梧桐,也没有芭蕉,唯有五六竿瘦竹,淋了几日秋雨后,愈发憔悴了。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结柔肠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春花薄,秋叶厚,山峦褪掉了层层落叶,宛若日渐消瘦的思妇。春花暖,秋叶凉,不知是愁眉难舒,还是柳叶难展?方才我拾级而上,也望见了河边的垂柳,一片片眉叶低头不语,各自发愁。
微雨初阴,亭中小憩,最适合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怎样的离人泪能把林中的枫叶染红?自然是心上人一颗颗破碎的红泪。可要把满园的枫叶全都染红,想必这对眷偶已在长亭里哭哭啼啼了许久。
同样是送夫赶考,《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在折柳亭送别王秀才后,伤心过度,魂魄离开了身体追随良人一起进京赶考。“只道你急煎煎趱登程路,元来是闷沉沉困倚琴书,怎不教我痛煞煞泪湿琵琶。有甚心着雾鬓轻笼蝉翅,双眉淡扫宫鸦。似落絮飞花……”红袖添香伴郎君,这是多少青年才俊魂牵梦绕的时刻?而且这位小娘子琴棋书画、针指女工、饮食茶水,无所不会,她还在你耳边轻声对你说:“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粝淡薄生涯,遮莫戴荆钗、穿布麻。”
下了几夜雨后,园子里的鸟儿好像又少了几只,秋虫似乎也没了踪影。亭后的墓碑扳着一张青灰色的老脸,羞涩愧疚,难以启齿。说起羞墓,元杂剧《渔樵记》也取材于“朱买臣负薪”的民间故事。凄美的传奇总是历久弥新,由该剧改编的昆曲,至今仍在传唱。
这是一个迷迷糊糊、混混沌沌的朝代。元朝重武轻文,科举制形同虚设,诸多才子郁郁不得志,只好终日流连于勾栏瓦舍之中,呼朋唤友,饮酒作乐。写曲者看到的,听到的,写到的,都是来自底层的哀怨和哭诉。这些市井边角料经过文人艺术修饰后,给苦难中的百姓带去了许多精神上的慰藉。
当年的雅士也很会怜香惜玉,词曲作家夏庭芝云游四方,听歌赏舞,特地为大江南北的歌妓们撰写了一部《青楼集》。有趣的是,《青楼集》记载了不少既会唱又能写的才女。只可惜,这些女作家写的曲子,坊间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元曲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贯穿了许多作品。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它们讴歌了中国女性贤惠、勇敢、坚韧、爱国等美德,以艺术的名义升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一阵乱头风吹来,狂放不羁,仿佛传来了一支奔腾的胡曲。亭前的老树好像一匹匹猛兽,凶神恶煞,张牙舞爪。闲坐雅亭品元曲,是在品曲,更是在品秋和品史,品那些远去的背影,品那些伤痛的过往。风声萧瑟,秋叶翩跹,我打了个哆嗦,喝了一口暖茶,试图在清冷的古典字词里,品尝出一丝丝生命的温度。
读得乏了,我起身离开了小亭。亭前的落叶好像比来的时候又多了一些。我捡了一片橙黄的落叶,折进书里,叠成了一曲悲歌。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