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
10月13日,衢州保利大剧院与三衢邀请市民走进影院,观看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90分钟的时间里,完全沉浸到千里江山的画卷中,感受到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
在观影现场,笔者注意到市民小墨(化名)穿着千里江山图元素汉服,“因为原作版权开放,很多汉服商家都对《千里江山图》进行衍生,让它成为汉服的一部分,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小墨非常喜欢《千里江山图》,家里还有衢籍青年漫画家、国宝守护人叶露盈创作的《千里江山图:绘本版》。
2017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一幅宋代画作《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画长11.91米,超过人们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此画作者是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天才少年,但画作完成后,他便再无音信,只留下题款中的寥寥几笔:“希孟年十八”,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
任时代流转,“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始终是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也是与社会相伴而生的产物。《千里江山图》的珍贵,不仅在于它是传统艺术的瑰宝,更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从画中的文化元素来看,如庐山、鄱阳湖等地的自然景观,以及渔村、寺观、农舍等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都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使《千里江山图》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不论是舞剧《只此青绿》、绘本《千里江山图》,还是穿在身上的“青绿”,都源自对古画《千里江山图》的二次创作。如莎士比亚所言:“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脱离了作者,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大众对作品的解读和二创,都会赋予作品新的意义,使之扩张出蓬勃的生命力。
《千里江山图》的“通篇青绿、富丽堂皇”,就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创作者们“相遇”,激发出无数的灵感和想象:从传奇画家张大千仿《千里江山图》,到清华美院团队绘制《新时代千里江山图》,再到给孩子带来文化与美学盛宴的《千里江山图:绘本版》;从中国风歌曲《丹青千里》,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到银幕上震撼心灵的绚烂的青绿色彩……近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众多艺术家以此为蓝本,描绘着各自对艺术与生活的注脚。
在跨越古今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得以窥见人类走过的一个个时代中不同社会的文化、科技与生活。二创之所以能重塑经典,正是因为人们可以从一幅画作的二次叙事中透视一个时代的风貌,回头“看见”当时的生活。
绘本、舞台、屏幕、银幕乃至衣着……在二创作品中,古今之间开始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尽管风格各异,讲述的故事不同,却都是在表达真实的人文力量。经典在二创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艺术也在创作中回归大众。
更让笔者感到欣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创新,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其魅力,甚至加入其中。就像约瑟夫·博伊斯所说的:“当我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时,指的是社会艺术:一种新艺术出现,每个人不仅能够参与,而且必须参与。”对于传统文化的二创触摸到跨越时代的“平凡美好”,又把源于每个人的美好还回到了每个人的手中。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