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一树桂花

王高年

在秋天,只要有一树桂花,我便知足了。

山里老家门前,有两棵桂花树。十多年前,新房建好之后,门前还有一畦空地,就种下它们。每当桂花一开,便香满我那小屋子,也香满我那三家村。

山里的桂花刚香过,城里的也次第赶来。我住的公寓,南窗北窗之下皆有两棵高大的桂花树。花开时节,清晨打开窗户,浓郁的香味不由分说地向我涌来,浸润了整个屋子。那种毫无克制地投怀送抱,真的让人喜欢,顿时觉得番薯稀饭也香了起来。

走出家门,衢州城的公园、路边处处是桂花的芳香。漫步在信安湖畔,从衢州学院里飘来的桂花香味,浸润着千年的儒风雅韵。步行道边那一树树桂花,密密匝匝地开得奋不顾身,其香如眼前的绵绵湖水。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多,草本的我最推崇兰花,木本的非桂花莫属。桂花不只有芳香,它还代表着美好吉祥。九华源口大宗祠内有一对“夫妻桂”,是衢州市“百佳古树名木”,相传是在京为官的郑氏先祖从京城带回的。大宗祠后来成了小学,每当桂花盛开,整个校园都氤氲在浓郁的芳香里。桂花庇荫着一方学子,成了学校吉祥美好的象征。古代科举考试的秋闱在农历八月,正值桂花盛开,因此人们把中举誉为“折桂”。古今庭院、学校都爱种桂花,是有文化基因的。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朋友微我说,他那里的桂花盛开了。读着微信,那桂花的浓香就演化为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一个静谧的夏夜,在桂树下,迅哥躺在小板桌边乘凉,祖母一边替他摇着芭蕉扇,一边讲 “吴刚伐桂”的故事。桂花这美好的文化种子,就种在迅哥小小的心田里了。桂者,贵也,民间朴素的比拟蕴含丰富的道理。桂树滋润了翰林之第、文豪之宅。在三味书屋的桂树下,迅哥寻找着蝉蜕,也寻来了童年的快乐。

有次我去衢江区莲花镇大乘寺,刚下车,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千年桂花就热热闹闹地盛开着欢迎我们。远处看它们巨冠如盖,雍容华贵。站树下,枝叶披覆在头,晴可遮阳,雨可防淋。

桂花太受人们宠爱了,不只把它种在大地上,还把它种到了想象的月宫里,种到仙界去了。小时听 “蟾宫折桂”的故事,桂树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它打通了天与地,沟通了仙与人。

从乡村到都市,从学校到寺院,从大地到天空,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桂花爱入骨髓,有的人一生都和它紧紧连在一起。桂花、桂香、桂英、桂芳、桂珍、桂仙、桂良、桂华、桂福、桂祥、桂贤、桂林……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我读出了人们对桂花的膜拜。

人对桂的钟情,桂对人的滋养,慢慢积淀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当人们把情感倾注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从而演化为一种文化。一树桂花,是一树永不凋谢的文化之花。

有了桂花,秋天便不再萧瑟落寞。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