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孔氏南宗的忠孝和节义

王嘉瑞

忠义是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南宋建炎之初,孔端友以忠义为开端,率族人扈跸南渡。孔氏南宗族人一直秉承这一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忠臣义士。太平之日,孔氏南宗族人担任各级官员,恪尽职守,忠心耿耿;国势危急之日,孔氏南宗族人也通过努力,力图有补于时。

扈跸南渡恪守忠义

建炎二年(1128),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与臣下仓皇南奔。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护奉孔子夫妇楷木圣像、先圣遗像等镇庙之宝,率近支族人扈跸南渡。因孔氏族人助力南宋赢取了文化正朔,巩固了政权,次年,高宗定都临安,赐孔端友庙、宅于衢州,是为“孔氏南宗”。此后,孔氏南宗在家庙中特辟“思鲁阁”,盛载乡愁。

在封建社会,忠君,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众。孔端友作为圣人后裔,在危难之时追随宋高宗一行辗转飘零,历经磨难,不弃不离,忠贞爱国之气可贯日月。

在元、明时期,有些人对扈跸南渡这一壮举有非议,曰“去宗国”。对此,明代礼部尚书程敏政在《篁墩文集》中认为,孔氏南宗之“去宗国”,实为拥戴南宋政权,扈跸南渡正是他们的忠君爱国。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在高宗登基之时,孔端友的堂弟、孔传的儿子孔端隐,见“徽钦二帝陷于金营,当路者莫不逃窜”,“独喟然曰:‘读圣贤书所做何事?国家惨变,闻者寒心。凡稍知大义者,咸思仗剑以从王事。礼义由贤者出,况吾孔氏子孙乎!’乃与宗族中义气激昂者数十人俱至大元帅宗泽幕府请自效。复招募豪杰扈从高宗南渡(《孔子世家谱》)”。可见,孔氏南宗族人并非只是献策于纸上,亦能为国家仗剑从戎。

违荣让爵恪守忠孝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令孔子第五十三世嫡长孙、衍圣公孔洙从衢州北迁,回曲阜奉祀。但孔洙因宋亡不仕,德让爵位于曲阜孔氏旁支族弟。

自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后裔就开始获得世袭封号,但名称屡变。直至宋仁宗时赐封为衍圣公后,后代便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孔府也因此称衍圣公府。

入主中原后的元朝,自然期望得到汉族正统大义的认同,元世祖忽必烈决定钦封衍圣公。元至元十九年(1282)春夏,忽必烈征召孔洙载爵归鲁奉祀,并许以高官厚禄。七月,孔洙以“江南袭封衍圣公”的身份应诏入觐,离开衢州,经扬州北上,八月抵达曲阜。他在曲阜县令孔治协助下,留驻巡视两个多月,遍祭祖庙祖庭祖林,遍会老少族亲,倾诉江南六代衍圣公离乡思鲁之情。

孔洙于十一月离鲁入觐。史料记载,孔洙入觐时,对元世祖委以国子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教育主管),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以及朝廷所赐优厚俸禄,没有推辞。对朝廷授予护持林庙玺书,慨然接受,但婉言谢绝归鲁奉祀。孔洙首先奉上儒家经典《论语》和《孔子家语》,宣讲经典要义,表示要继承祖训,做到忠、孝、仁、爱、礼、义、智、信八字齐全。继而,他坦诚回禀须护持衢州先祖庙墓、南还衢州侍奉年迈的母亲,否则宁愿辞去衍圣公封号。元世祖身边大臣再三劝告其奉旨行事,孔洙不为所动,将前宋皇室所颁袭封铜印呈交元世祖。元世祖欣赏孔洙的从容坦诚,赞叹:“宁违荣而不违道(亦有载‘不违亲’),真圣人后也!”他对孔洙的归而不顺、推而不辞并未恼怒,没有强迫其载爵归鲁奉祀。

直至孔洙病逝若干年后,元朝才重新确认和赐封衍圣公。孔洙运用儒家智慧,恪守忠孝节义,从容应对,放弃元朝皇帝给的爵位,完美实践了中庸之德。

一门了断恪守气节

孔子嫡裔、第六十七世孙孔毓芝,字秀三,号参城,是清嘉庆年间的贡生。他一生未仕,以教书育人为乐。乡贤郑文琅说他“先生文主理,教子弟敦气节,学者宗尚之”。 孔毓芝有三个儿子,长子曰传曾,字鲁人,号省斋;次子曰传颜,字铸回;三子曰传孟,字浩然。孔毓芝分别以孔子之徒“曾”“颜”“孟”三贤为其子取名,可见对他们寄以厚望。

三兄弟均为当时衢州之名人。长子孔传曾,为道光壬午年优贡,已经是可以进国子监读书的生员了。孔传曾获优贡的第二年,可以随五经博士孔昭煊一起到北京参加临雍大典。之后,以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

据《浙江忠义录》(编于清同治年间)载:“孔传曾,圣裔也,笃学有文。家湖南村(今衢江区湖南镇),教授闾里,奉母不出。咸丰八年(1858)三月,贼至其乡。妻、妾、子妇、女孙俱投水完节。传曾以母在未死。未几,贼再至,缚之去。迟明逸归。见母已自缢。敛尸藁葬毕,告门人曰:‘母死,吾何恋?且为贼执,岂可再辱。’沐浴,具衣冠,亦自经焉。”

关于孔传曾的家人死节之事,民国《衢县志》卷23“人物志”载:“优贡孔传曾妻周氏、妾王氏、子妇徐氏、女孙凤兰,咸丰八年六月初六日殉难……廪生孔毓芝之妻陈氏即其母也……传曾有两弟,一传颜、一传孟,俱有文名,先传曾逝。”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氏南宗教育族人是以孝、节为根本,十分重视感情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传曾的行为体现了士人的气节,被人们广为传颂,其诗文采入《两浙輶轩续录》(成书于光绪十七年)。

孔传曾孝节皆全,他的《展先君墓》诗,饱含对父亲的炽热深情:“白云南望一思亲,奠酒焚香为荐新。蝶梦几回通宿草,鹃声千古托仙椿。烟花满目愁偏触,风木余悲写不真。归路夕阳还恋恋,也因地下白头人。”

这首诗是写在清明节他祭扫父亲孔毓芝墓之后,诗中的“仙椿”“ 地下白头人”皆指其父。《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其高龄,用以喻长寿。后世则以“椿”“椿庭”代指父亲。“荐”者,敬献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孔传曾对其父亲的敬重和怀念,为先人扫墓,虽有花蝶在目、鹃声盈耳,但这只能引动作者的愁绪。清明扫墓,为先人奠酒焚香,藉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这本是常事。然而,孔传曾不但写了对父亲的怀念,还写了自己的愁苦悲凉,自己的恋恋不舍。这些感情的表达,无疑比一般的扫墓诗作更进了一层。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