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从文房四宝之一到非遗工艺品

记者 尹婵萱 文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小小一方砚台,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

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从唐代咸通年间起,江山就出产一种特色砚台——西砚。江山西砚以石质细腻、刻工独特、贮水不耗、遇冷不凝、呵气成雾、发墨如油为主要特点,历来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江山西砚发展至今,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等荣誉称号,如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手工艺、浙江省首批优秀非遗旅游商品、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2024年8月,衢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评选出25件2024年“衢州特色伴手礼”产品,西砚位列其中。

9月25日,记者来到江山市江山西砚馆,拜访馆长、浙江江山西砚堂文化传承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则文。徐则文在2009年被评选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山西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学徒到师父,他一路见证江山西砚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前台。

始于唐代的千年烟云

上午8点50分,和往常一样,徐则文到江山西砚馆,开门,通风,巡视各层展示区。

这座位于凝秀南路的西砚非遗博物馆,于2021年正式装潢布展完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这栋四层小楼凝结了我半生心血。”徐则文对记者说。地下一层展陈的是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目前各省还在生产的115种砚台实物。一楼是各种制形的西砚展示区,二楼则陈列着近四十年来徐则文收藏的历朝历代江山西砚。

最显眼的展台,被安排给了最“年长”的砚台。“这方西砚形状长得像古人穿的鞋子,名叫‘屐履’,经专家鉴定,是宋代出土文物。”徐则文说。此外,展厅内还陈列着许多明代、清代流传下来的江山西砚。

民间流传,西砚制砚最早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咸通年间。制作西砚的砚石,产于江山市大陈乡的山区,此处盛产青花石、紫金石、水纹石,石质细腻,易发墨,以此雕刻的砚台,具有研之无声、贮墨不涸、遇冷不凝、触砚成水等特点,深受历代文人喜爱。江山唐代属信安县,咸通年间信安县改西安县,西砚由此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明初,江山采石制砚规模已逐渐扩大,万历年间达到鼎盛,采石制砚者达数千人,一时工匠众多,贸易兴旺。江山西砚此时经海、陆传入中亚、东洋和南洋。自宋至清,西砚一直被当作朝廷贡品。

传说王安石、苏轼都曾收藏江山产“紫袍玉带砚”。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沙孟海、诸乐三、胡铁生等都先后为江山的西砚挥毫,写下了“比德端溪”“端歙齐芳”等赞语。

时代更迭的涅槃重生

清末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江山西砚的生产曾经一度中断。新中国成立后,江山县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技艺,由曾经主持雕塑孔氏南宗家庙大成殿孔子坐像等的祝渭洋、祝鹏杭兄弟两人负责组建江山艺术雕刻厂,从此恢复了西砚的生产。徐则文与西砚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1984年,徐则文高中毕业进入江山艺术雕刻厂学习西砚雕刻技艺。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悟性不错,很受厂长兼师父祝鹏杭的赏识。在祝鹏杭的倾囊相授下,徐则文学习了西砚制作的全部技巧。因为善琢磨、能创新,他很快被提拔为雕刻车间主任。

1994年,徐则文独自创办了西砚堂雕刻厂,即浙江江山西砚堂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的前身,专门从事砚台的制作和销售。徐则文在继承前人雕刻技术的基础上,对西砚制作工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改浅雕为深雕,改平面雕刻为立体雕刻,开发出的中高端新产品,极大地提高了西砚的艺术价值,许多客商纷纷慕名而来找徐则文订货。

“这就是我们当年手工制作的西砚成品,以及制作工具。”徐则文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山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砚台很多,但都以低端砚台为主,利润很低。即使如此,所有的砚台都依赖纯手工制作。

西砚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开采砚石、选料、设计、打坯、雕刻、磨光、打蜡、配盒等工序。在打坯和雕刻之间,有一道工序叫“开池”,就是在坯料上挖一个磨墨的池子出来。“当年,我们就是把石料放在凳子上,用肩膀顶住,手工把砚池慢慢铲挖出来,一天最多只能开十几个砚池,每个制砚师傅肩膀这里的肉都是被工具压黑的。”徐则文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更迭,如今,砚台逐渐脱去了实用文具的色彩,成为一种近工艺品、礼品、收藏品。像打坯、开池这样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又低效率的素砚工艺,许多砚台厂都引入了机器生产。但在雕刻环节,徐则文还是坚持每一方砚台都要纯手工雕刻,因为非遗技艺本事不能丢。

“非遗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时光飞逝,徐则文从事西砚制作行业已有40年了。如今,身负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砚技艺传承人等近20项荣誉称号在身的他,最喜欢做的事仍是雕刻砚台。

“我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两半,一半给经营公司、处理杂事,另一半给制作砚台。”徐则文说,他觉得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得到一块好石料,和其他老师傅一起讨论怎么制作雕刻,每到这时,大家七嘴八舌、灵感迸发,非常有意思。当然,他也很享受自己独立创作作品,一旦拿起刻刀,就会全身心沉浸在雕刻的世界中。

“江山西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产品,更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徐则文说。从2015年开始,他开办免费的西砚制作技艺培训班、研学营,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希望带动年轻人加入江山西砚的传承队伍。

“我是有小‘心机’的。”他笑着对记者解释开办培训班、研学营的初衷,“年轻人接触和了解江山西砚以及西砚背后的历史文化,他们中的某些人可能就会对此产生兴趣,如果希望进一步学习制作技艺,我欢迎他们加入西砚产业。毕竟,饱含热情与热爱的雕刻作品始终是与‘只是完成生产任务’的雕刻作品不同的。而止步于欣赏、了解的年轻人,在渐渐拥有经济实力、产生礼品消费需求时,他们也许就会想起多年前曾经接触过的江山西砚,从而成为西砚新的消费者、收藏者。两者都有利于江山西砚的良性发展。”

“非遗技艺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被公众所认知、消费、欣赏、重建,才能保持自己的延续和发展。”徐则文说,这是他40年来的感悟,也是支持他继续深耕江山西砚产业的信念。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