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晚报:婺韵“盘活”菱湖水 非遗声动北门街

记者 徐聪琳/文

8月30日傍晚,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菱湖畔,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起来。

“听说这次婺剧表演不是在古戏台上?”附近居民摇着蒲扇,穿过“非遗进景区”拱门,入座菱湖西侧的观众席。

平常散步走了一圈又一圈的小湖,眼下好像有些不一样:悬挂在菱湖上空的彩灯亮起,与水中倒影美得很对称,丝丝水汽带着凉爽气息逐渐弥漫,一抬头,就能看到橙色的灯光打在对面建筑的屋檐下,映出“南孔婺韵·戏润三衢”。

由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衢州市文化馆承办的“南孔婺韵·戏润三衢”2024年非遗传统文化婺剧展演活动,把菱湖景点当成了舞台。

桥头、船上、凉亭里,婺剧“活”起来

婺剧《花头台》节选拉开展演序幕。位于菱湖最北面的凉亭下,先锋号角、鼓板、二胡、琵琶……不同的乐器依次登场,继而合奏。乐声一息,《天女散花》的唱段起了,可凉亭下的民乐队不动如山。

“看,天女散花是在桥上!”有眼尖的小年轻喊出声。

桥?菱湖南侧是有一座石桥。来不及多想,观众席上的人都调转朝向。树木掩映,石桥上的“天女”水袖善舞,飘逸而行。观众的视线也跟着移动到了菱湖东畔,《僧尼会》登场。

不同于过去婺剧在戏台上采用一桌、二椅、布城、山片的布景方式,本次展演活动的所有节目,都被巧妙地“嵌”入菱湖的实景中。石桥、树下、凉亭……聚光灯打到哪里,哪里就有好戏开唱。

一处景,一出戏,相互交融。

此前,“南孔婺韵·戏润三衢”2024年非遗传统文化婺剧展演活动决赛评选出了“南孔金桂”奖1名、“三衢名票”奖6名、“信安新秀”奖10个以及单项奖15个。展演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8组婺剧爱好者报名参加。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工人、个体户、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婺剧演员。

到了《三请梨花·离别了,青龙山》节目时,8岁的翁若兮出现在观众席前。这名全场年龄最小的选手,稚气未脱,但已有“大将之风”。有观众把手机举到她眼前,她仍稳稳唱道:“离别了,青龙山。去往寒江……”观众席另一头,83岁高龄的邱日秀以极丰富的舞台经验,为观众呈现经典的婺剧角色。两代人的同台演绎、交汇,仿佛递交着传承的“接力棒”。

随后,毕秀文带领的钟楼残疾人艺术团用婺剧点亮人生,邀观众见证艺术的无限可能;胡洪林和他的石门婺剧团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婺剧的传承与发展;当周彩红在缓缓行驶的小舟上亮相,水波荡漾,观众仿佛置身如梦如幻的仙境……

“我还是头一回站在船上表演。”登上小舟前,周彩红有些担忧,“怕落水,怕摇摇晃晃唱不好。”可《拷打·提牢》的背景音乐一起,周彩红就什么都不怕了。上岸后,她还有些意犹未尽,回头就发了朋友圈:“菱湖仙境,婺韵飘香,我感受到婺剧的另一种美!”

非遗进景区,收获多元效应

“我觉得自己就在戏里,这个戏是‘活’的,看起来太有滋味了。”市民陈大爷是位“挑剔”的戏迷,比起电视上戏曲频道的节目,他更喜欢到天妃宫,坐在古戏台下看现场演出。这次的“南孔婺韵·戏润三衢”展演,打破了戏台框架以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沉浸式”的观演模式让陈大爷直呼“开眼界”,他期盼地问:“下次还有这样的演出吗?”

“把传统戏曲放到实景中演出,对婺剧表演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提供了一条非遗传承的全新思路。”衢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非遗的“活化”意味着将传统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更加生动和有活力。

这次婺剧“活”起来的探索,也与“非遗进景区”活动实现了完美融合——观众席旁搭建的非遗市集,汇聚了衢州市内众多非遗传承人,各色商品琳琅满目,集中展示了衢州市内棕编、糖画、捏泥人等非遗技艺作品,邵永丰麻饼、喜多滋水晶糕等非遗美食,还有剪纸、叶画等文创商品。

现场开展“集章打卡”互动游戏。“这张带着节气和衢州景点手绘的集章卡,就已经能让人感受南孔的文化之美了。”在看演出的间隙,杭州游客吴女士成功集齐了本次活动的所有印章,兑换了一枚邵永丰麻饼挂件,“我们欣赏到婺剧,还动手体验了很多有趣的非遗项目,不虚此行!”

“‘非遗进景区’活动是衢州市文化馆积极探索青少年美育工作新路径的一项具体举措。”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衢州市文化馆(衢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景区等场馆的深入融合,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育体系。此前,“非遗进景区”活动曾在烂柯山风景区、鹿鸣山文化院街、莲花未来乡村等地开展,极大地拓宽了当地青少年美育覆盖面。

展演还在继续,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带来的《大唐贵妃》,是此次活动的‌大轴戏。

舞台又“回到”最北面的凉亭中,与非遗市集相距不过20米。人们或赏婺剧,或逛市集,民俗味与烟火气交织,向着北门街上空升腾。

来源: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