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鹏
《孤马传》是作家周新华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谍探周工叙被宰相赵鼎人格魅力感化,主动维护赵鼎并且帮助赵鼎归葬常山的故事。小说延续了周新华坚守的“先锋精神”,并在叙事上进行了双重试验,同时,小说所展现的“人民主体性”的美学意蕴,也是对西方原子化的“个人主体性”的一次历史性反拨,为“后先锋写作”乃至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和借镜。
《孤马传》在叙事形式上依托中国古典话语资源并进行了大胆的先锋试验。首先是对历史典籍、地方文献的嫁接,形成嫁接体的体式创构,即作家把古代典籍、文书、史料、地方志书等置入小说文本的写作方法,如小说中对“石门佳气”的介绍,直接引入《常山县志》;其次是对古代民间说唱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小说的结尾并非是作家“写出来”的,而是由周某人“讲出来”的,把《孤马传》的结尾“讲”给朋友听,即“写”给作为隐含读者的我们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小说创作,暗合了说唱文学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叙述情境;最后是对佛教文化的参鉴,小说中应掌柜死后,作家以应掌柜的灵魂视角继续叙事,这参鉴了佛教的“中阴身”,即“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的阶段,此时亡者的灵魂处于全知全能的视角。作家熟谙古典文化资源,出入于历史典籍和地方县志之间,创作出杂糅史学、地学、宗教的复合文本,是执着坚守“先锋精神”的一个崭新实践维度。
《孤马传》的故事主体将正史与民间传说相勾连,从而构建出一个历史感、地方化以及传奇性相混杂的叙事场域。小说以南宋为大背景,以赵鼎的一生轨迹为主线,辅以鉴真东渡、江参之死等官方史书记述的历史事件,整体的叙事框架建于正史之上,形成严肃的“历史感”;同时,小说不仅为读者细致描摹了常山古十景中的“忠简孤冢”“石门佳气”和“球川晾雪”,其间还常穿插喝彩文化、“七跪八拜”等地方民俗,这使得小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化”民间气韵;当然,小说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在于,作家发挥波诡云谲的想象力,将《夷坚志·乙志》的《海中红旗》、《喻世明言》的“崇国夫人寻猫案”等故事改写为魔幻性质的传奇,并虚构了“黎母大蛮”“呼猿局”等物事,从而使小说萦绕着浓郁的“传奇性”叙事氛围。
纵览周新华的创作生涯,相较于作家其他时期的作品而言,《孤马传》有回归传统之势,“先锋精神”貌似内敛了许多,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愈发高超浑融的叙事试验和潜藏在文本之下的文学野心,正如邱华栋老师给周新华的《黑白令》的序文里所言“虽然作者声称自己回归内敛、平实、低调的叙事风格,但是,他这个貌似老实地写作的长篇,还是不经意间显露了他的文学野心和叙事的高超技巧”,对艺术作品持续的叙事试验,恰恰印证了作家一以贯之的“先锋精神”。而由“先锋精神”所引领的叙事试验必然会对小说的审美质态及新的美学空间的开拓产生影响,小说的叙事形式和文本所指之间存在一种潜在对话关系,古典资源被作家以现代性的形式书写,这使得历史作为潜在语义而天然地进入文本,却不凝、不涩、不滞,“怎么写”与“写什么”相互激活,小说叙事挣脱出先锋文学“形式的疲惫”的泥淖,打破了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现代的铁笼”,呈现出“人民主体性”的美学意蕴。
海盗之役前的郭太守将利益交换视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他并非不知赵鼎含冤负屈,但在理性的权衡之下,为了能够更快地步入中央的升官长阶,他严格地执行太师的指令,加速了赵鼎的死亡;海盗之役时的郭太守则遭遇理性对自身的反噬,他在各方利益的权衡之下企图通过与海盗集团的交易而避免战乱,却受到了海盗集团的欺瞒和背叛,他越是想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却越显示出理性的软弱无能,海盗集团最后在集体的努力下退却,郭太守也由此见证了赵鼎的孤忠之情和民众的爱国之情;海盗之役后的郭太守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升官不再是他的第一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对赵鼎的愧疚、爱戴之情以及与百姓的鱼水之情,这使他毅然地违背了太师的命令,冒死将赵鼎夫人的密函带给了宋高宗,从而获得归山令的敕令。因此,《孤马传》建构了新的主体和主体间性,情感的交流取缔了利益的互换,小说里的人物不再是利益至上的利益主体,而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伦理主体,作家通过情感的介入来节制理性的泛滥,消解了西方原子化的“个人主体性”,也由此将个体纳入到了“想象的共同体”之中,重新界定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伦理关系,而这也正是小说审美所体现的“人民主体性”。
诚如作家周新华自述:“我不想失去根的意识。”作家以文学叙述的方式进入历史、阐述历史、重构历史,不断地创新性转化古典文化资源,但他并非只是对历史经验的生动记录,更加入了对“人民主体性”的想象和建构,呼唤文学的公共性和社会参与性,为“后先锋写作”乃至当代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尝试。
(今年,作家周新华以常山县为主背景的长篇小说《孤马传》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好评如潮。由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指导、常山县文联主办、常山县作协承办的《孤马传》书评征集活动于7月份启动。读书周到来之际,此项活动揭晓,本文为一等奖作品。
陈万鹏,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获第五届浙江省高校文艺评论优秀文章奖、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来源:衢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