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晚报:附地菜

余喜华

附地菜在老家的田野很常见。每当春天来临,附地菜与荠菜、看麦娘、马唐草、泥胡菜、猪殃殃、紫花地丁等野草、野菜,急匆匆冒出地面,遍布田埂、河岸,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这些割猪草孩童刀下的亡魂,成为猪们的美餐。

那时候,我叫不出许多野草的名字,自然也不识附地菜的真名。因为经常与它打交道的缘故,我还是一眼能区分它与其他野草的不同。刚刚长出三四片叶子的附地菜,与鼠曲草(我们称作“地梅”)是很相像的,但再长大点,就显出两者的不同,鼠曲草会直立生长,也会长出分枝,匍匐开来。而附地菜继续贴地生长,即使叶子长到十几片,仍然绕着一个中心,呈仰面的碟形。

附地菜,别名有鸡肠草、地胡椒。紫草科附地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生于丘陵草地、平原、田间、林缘或荒地。它的植株不高,一般在5-10厘米,最高不超过30厘米。因为植株矮小,看起来总像是贴地生长,因此获名。

当我知晓了附地菜这种小草的真名大名,每当走到公园草地,或者田园原野,就会随时关注它。

早春二三月,只要天不下雨,午饭后,我与同事常去黄岩永宁公园散步。在石砌的江堤斜坡缝隙处,隔三差五地能见到长在石缝中的附地菜。有小的,有大的,有些铺散开的株径有二三十厘米,彰显其生命力的顽强。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蓝色小花,煞是好看。公园的一草一木,即是风景,除了观赏,我不敢有非分之想。

只有当踏入老家的田园,这些与农人辛苦种植的粮食、蔬菜争抢水肥,无孔不入,夹杂在农作物间的野草,包括附地菜在内,是被我们当作可恶的杂草,欲除之而后快。在这里,对附地菜下手采摘,是为民除害,可以毫不留情。当然,对我来说,附地菜也是野菜,采摘是一大乐趣。

还是早春季节,在父亲的菜园及附近的田埂和邻人的菜园,在猪殃殃、繁缕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草中间,零零散散地分布着附地菜,开花尚稀,枝叶依然油嫩,一棵棵连根拔起,甩掉大块的泥巴,被我收入袋中。

摘取嫩茎叶,洗净,用沸水汆过,清炒。

附地菜味苦、辛,性平,具有理气止痛、疏风、解毒消肿功效。主治胃滞胀痛、痢疾、热毒痈肿等病症。

与附地菜相类似的有同为紫草科的斑种草,茎条丛生,也开蓝色小花。但仔细观察,可辨识两者的不同。附地菜叶片圆匙形或椭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具平伏粗毛,螺旋聚伞花序,花序顶端呈旋卷状。斑种草叶片长匙形或倒披针形,通常长3-6厘米,边缘皱波状或近全缘。

来源: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