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这对父子 是台州儒学里程碑式人物

吴世渊 /文

上一期,聊了台州的文教之祖,这一期来聊聊台州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父子——二徐先生。

南宋淳熙九年(1182)八月十八日,大儒朱熹来到临海明化乡梅溪之源,祭奠二徐先生墓。墓前,他作诗一首:“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居。我怀人已远,挥泪表丘墟。”(《谒二徐先生墓》)

二徐先生,说的是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宋史》有传。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生活在北宋晚期。他年轻时,因仰慕胡瑗的学术,到汴京游学。胡瑗是誉满天下的理学家,主张“广设庠序之教”,即推行基层普及教育,一生从教三十余年,门下弟子数千。

在京城,徐中行拜会了“布衣宰相”范纯仁与司马光,颇得赏识。司马光称赞他将来“不为国器,必为儒宗”。

恰逢胡瑗的弟子——著名水利专家刘彝进京,徐中行从他那里获得了胡瑗的经义。回去后,茶不思、饭不想,日夜苦读,学识愈发深厚。

史书把徐中行归于“隐逸”一类,原因是他多次拒绝举荐。两浙路提点刑狱罗适、台州知州李鄂都曾向朝廷推荐徐中行,认为他有德行、有才能,适合做官。徐中行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甚至于,束幅巾、执藜杖,往来于黄岩委羽山,以隐士之举表明自己的态度。

事实上,当时的朝政由蔡京、章惇等人把持,搞得乌烟瘴气,徐中行明白,官场这样的是非之地,还是远离为妙。

既然不做官,他干脆当起了教书先生,小到扫地洒水、格物致知,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对学生倾囊相授。北宋名臣陈瓘当时谪居台州,主动上门与徐中行结交,还记录下他的言行,称他为“八行先生”,意思是他有“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种美好的品行。

徐中行有三个儿子,徐庭筠排行老三,最有父亲的风范。南宋绍兴年间,秦桧当国,科场有一股阿谀之风。徐庭筠科考那年,试题竟问:如何歌颂中兴。徐庭筠感叹道:“今日岂是歌颂的时候!”就在试卷上陈列了五条不足以称中兴的理由。

一个考生,敢在试卷上这样写,基本判了仕途的“死刑”。徐庭筠也不在意,干脆学父亲的样子,回家教书。他一生清贫,晚年只能租房子住,却怡然自得。

黄岩县尉郑伯熊向徐庭筠请教人生道理。徐庭筠道:“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郑伯熊遵从了他的话语,后成了“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两宋之交,二徐先生培养出了大批学子。理宗朝丞相杜范在《跋徐季节文》中说道:“余祖父及乡族先辈,皆季节先生(即徐庭筠)弟子。其笃行雅言,虽酬对俗语,莫非师训,至今传诵以相警厉……”

南宋教育家石dūn,在《徐季节先生墓志铭》中写道:“淳熙七年春正月,黄岩支汝绩踵门拜且泣曰:吾邦不幸,去冬十有一月六日,乡先生徐公弃世,晚学后进无所依归。”

至宋末,朝廷赐谥徐中行为“真定先生”,赐徐庭筠为“温节先生”,也算是对两位的功绩,给予了官方肯定。

从更长的历史尺度来看,二徐应是台州儒学里程碑式人物。他们不仅将胡瑗之学传入台州,也为南宋赵师渊、杜烨等学者做了先导。清代学者王棻说:“言台学者,必首二徐,七百年来无异议矣。”

二徐先生墓曾毁于明代倭乱,如今能看到的墓,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墓表有嘉庆十三(1808)年冬浙江巡抚阮元的题字:“宋徐贞(真)定先生暨子温节先生之墓”。

参考文献:《宋史》/脱脱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