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我 ——读陈行甲的《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陈薏仁 /文

《在峡江的转弯处》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以时间为轴,安排了七个篇章来记述。与其说他在诉说自己的人生,不如说他在教我们如何兑现人生追求。

陈行甲出生在湖北一个落后村庄,贫寒但有骨气和品格。最深情的自然从母亲讲起,讲母亲怎么解释“苦”字,怎么借盐给同样穷苦的乡亲,怎样熬住癌症的痛苦……字字句句简单,读来却眼眶湿润。母亲的悲悯成为陈行甲人生的底色,这一切都在身教言传着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善良、心中有爱、热爱生命的人。不论是孩提时代,还是读书时期乃至于从政那些年,简单朴素的人生信条,成为陈行甲巨大的精神力量源泉。

而妻子霞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笔墨中的那个霞,聪慧、坚定而又隐忍,如定海神针般地成为作者人生中的重要支撑。当陈行甲在工作上遇到巨大压力,超出了承受范围,得了精神疾病,是他的妻子陪着他治疗。在丈夫面对邪恶势力犹豫不决时说,“我从来没有指望过你飞黄腾达,我只是要求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让丈夫有了背水一战的决心;面对丈夫辞职做公益时说,“我养你”,更是让丈夫放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读到这些句子都会感叹,自己好像看到了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生死相依、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人间最冷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阳,但你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也正是她们这种朴实无华却又高贵的品格,成就了陈行甲的人生愿景。

在基层工作的陈行甲有着一颗温暖的心,一心想为大家做点实事,尽力发出一点光和热,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县政府工作时,陈行甲是年纪最小的,当然也是最容易被使唤的人,特别是写材料。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全凭手写,有一份五六千字的材料,他没黑夜没白天地改了三天。同事大姐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谁被否定了五次,还能笑着写材料的人,所以她认定,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陈行甲在水月寺当镇长时,他就想考研,妻子支持并鼓励他报名清华大学。备考期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后就埋头学习,有时甚至通宵,那种全力以赴为理想为命运拼搏的精神,让人读得热血沸腾。星光不负赶路人,最后通过笔试,面试小组第一,顺利被清华录取。清华读书的经历,给了他巨大的收获,特别是那些名师们让他开阔了视野。他清楚每位老师的特点,如薛澜老师使他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和定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思考的习惯。影响他最长时间的王敏老师,后来三次去巴东看他并手把手教导他投身公益事业。

清华两年的学习生活,不论是事业观还是方法论都影响和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让他看清了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为让人震惊的,是他在巴东的反腐工作,“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就是对他真实的写照。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明朝著名清官海瑞,这种清廉而又敢于面对的姿态,这种不为邪恶所降伏的个性,这种愿意舍身取义的风骨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了这一切,陈行甲付出很大的牺牲。他的大力反腐,动摇了多少人的利益,他们对陈行甲恨之入骨:找“刁民”上访找茬、凌晨电话骚扰等都让他非常难受,甚至还找到他的妻子儿子来威胁陈行甲。当然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将一切都置之度外,可一想到家人因他受伤,他还是感到害怕,精神上的折磨让他一度抑郁,可他依旧没有退缩,咬牙撑了过来。

他为了推广巴东县旅游,唱县歌、从3000米高空跳伞,这种担当以及敢于创新突破的意识,让一个铮铮铁骨的血性汉子跃然纸上。特别是他主动辞去公职从事公益事业,积极搭建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救治平台,发起“联爱工程”、筹建病房课堂……在公益的路上越走越稳。就像书中所表达的一样,在峡江的转弯处,流水顺流而下,但人生逆流而生,看似远去,实则归途。

看完这本书,我希望我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做一个善良温暖的人,努力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就像陈行甲说的:“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我。社会并不完美,看清依然热爱,知难仍然行动。”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