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锋 /文
《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代表作。这本中篇小说,幽默诙谐,叙事直陈,内容易懂,像我这样羡慕老饕又不喜冗长阅读的人,肯定一读再读。
陆文夫一生从未离开过江苏,基本围绕苏州生活创作。小巷烟柳、江南流水、园林景致、吴侬软语,陆文夫又一次将苏式风吹向世人。
陈晓卿坦言:“真正让人钦佩的美食家,如今少之又少。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仅要见识多,味觉敏锐,有好奇心,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自梁实秋、陆文夫和汪曾祺死后,国内这种人就没有了”。由此可见,陆文夫在美食界的地位,他与梁实秋、汪曾祺一样,以食入文,以文馔食,既是文者,亦是食者,两者相得益彰。
美食种类、美食品鉴、美食观点等,在《美食家》中随处可见,足见陆文夫的美食研究功底。一定意义上,该书是美食之作。光书中提到的各种苏面吃法,就不下十种。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还有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浇、轻面。更精彩的是过桥面,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一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座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此繁多、独特、考究的面条吃法,让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陆文夫为苏州美食的代言人,看来并非浪得虚名。
《美食家》中的美食及美食论,大多通过主人公朱自治之口之眼得知。纵观全书,朱自治可以说是个另类之人。他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吃,要吃头汤面。晚上酒足饭饱后,就是想着如何更好地消化这些美食。日中,还要去茶楼消遣一番,中餐同样是奇珍异宴。他对吃有天生嗜好,似乎为吃而活。即使在困难时期,去拉南瓜填饥,途中会突发异想,用南瓜仿照西瓜盅做南瓜盅,把上等八宝饭放在南瓜里蒸,认为这更有田园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朱自治因为好吃,遇见爱烹饪的孔碧霞,两人不出意料地走到一起,成为苏州小巷一道亮丽风景。陆文夫将苏州美食描写得淋漓尽致,是通过朱自治与孔碧霞参与的两场宴会。第一场是朱自治与孔碧霞结识之宴。最精彩的是第二场,陆文夫用了足足一章节来描写。从十二道冷盆到数道热菜、甜食,特别是三套鸭、番茄虾仁,叫人口水直流。宴会的环境、所用酒水、餐具,同样别出心裁。而朱自治在宴上的见解,尤其是制作美食之“放盐”观点,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他赢得了美食家的赞誉。作家会移花接木。我看过一些关于陆文夫的轶事。朱自治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多少有着陆文夫自己的影子。
与朱自治演过对手戏的是高小庭。他将名菜馆改造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饭铺。仅仅维持了为时不多的风光,不久就被食客嫌弃。高小庭几度为难朱自治,也只是换来短暂快乐。高小庭式的失败,看似历史变迁所致,实则是国人热爱美食的天性使然。
不单朱自治,书中美食爱好者比比皆是。他夫人孔碧霞是位名厨。菜馆里的员工包坤年、杨中宝都热衷美食,当年的劳动者阿二全家也不例外,就连高小庭自己也不得不被这些美食折服。即使在物质贫乏年代,许多人也变着法子来享受美食。这是人向往美好的必然驱动。进一步说,这些人都是生活家。
如果就这样泛泛而谈,陆文夫就与当下美食博主差不多了。《美食家》告诉我们,成为美食家并非易事,是经过生活磨难,要与时光作斗争的。陆文夫曾经身心遭受伤痛,他云淡风轻地化身为朱自治与高小庭,两者为美食争论相斗,后来时过境迁,相互放过彼此。朱自治成为座上宾,高小庭自我纠正菜馆的过偏做法。难得的是,两人都开阔胸襟,自我救赎,饶恕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最打动人的是,朱自治等人困难时期卑微地追求美食,雨过天晴后,仍一如既往地痴迷,带动社会上的美食风气,受到人们的尊敬。
朱光潜在《谈修养》中说道:“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苏州城的美景、孔碧霞的旗袍、朱自治的紫砂壶、阿二家的洋洋喜气、高小庭的天伦之乐……莫不是五彩斑斓的美。
其实,美食只是一个引子,美食家则是一人多面中的某个面。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