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日报:清刻漆填彩屏风:记录功德 定格景致

台传媒记者彭 洁/文 杨 辉/摄

巨大的屏风上,仿若弹奏着一曲震动人心的乐章。

清康熙刻漆填彩西湖全景屏风,六曲十二扇,长5.4米、高2.7米。工匠以刻漆填彩的精湛工艺,将杭州西湖繁华热闹的场景与缱绻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织相融,一幕幕推向高潮,又在山脚下的钱塘门、大佛寺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这扇屏风的主人,是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施之杰的天台籍官员。在福建瓯宁县任职期间,他为官清正、断狱公允,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丙子(1696)小春月(农历十月)”他寿辰之时,瓯宁县百姓自发制作了这件屏风,作为贺礼送给他。告老还乡时,施之杰又把这件珍贵的礼物带回了家乡。

几经辗转,屏风现被天台县博物馆收藏。

其人

在天台县博物馆馆长陈缅看来,清康熙刻漆填彩西湖全景屏风,“是一块披着屏风外衣的功德碑”,“在这块屏风的背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关于一位官员的功绩。这位官员就是屏风的主人,他叫施之杰,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位天台人。”

在各种文献中没有找到关于这位施大人的生平记载,但根据屏风背面的铭文,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位勤勉好学、勤政爱民的官员形象。

施之杰,字留翁,号留侯。施家书香继世,是家族几代都有做官的仕宦之家,且家风纯正,“品行端方”。他年轻时就在文坛中有所建树,常常在自家庭院举办学术讨论会,也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几得复失,于是设绛帐,坐皋比,教授生徒,英才济济”。

丙辰年(1676),施之杰成为举人,戊午年(1678),他被任命为东阳训导。在东阳时,施之杰“维风端化,修学建祠,课士论文,振衰起靡,而婺州之人才,一时蔚兴”。此后,他又起任上虞,“虞城之科第接踵,多出于桃李公门,抑何教化之隆欤”。

乙亥年(1695)夏,施之杰来到福建瓯宁县任职。

在百姓眼里,施大人为官清正廉洁、谦恭有礼,“息争简讼,弼教明刑,而淡泊自甘,布衣蔬食,一草一木,不扰民间,庭只栽花,门可罗雀……日与绅士晋接,必以礼炙”。大意是说,施大人清理矛盾,简化诉讼,指导教育,处罚明确,本人却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身着粗布棉服,吃的也是素朴饭菜,一草一木都由自己种下,从不骚扰民众,门前也总是空荡荡的……平日里与乡绅交往,也总是怀有敬意。

“康熙三十五年岁次丙子(1696)小春寿日”,施大人寿辰这天,“瓯之同寅暨瓯绅士谋所以祝”。而这篇辞藻华丽、情感斐然的祝寿铭文,出自一位叫郑开极的人之手。郑开极(1638—1717),字肇修,号几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他主纂完成了《福建通志》,并进京参加了康熙皇帝的60岁万寿节,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重要的是,郑开极曾“督学浙中”“视学浙江”,因而在铭文中多次提及施大人的家乡浙江天台的风土人情,“以其名山大川,灵气所钟,尤不乏三多之誉,而况天台上应台星,有琼楼玉阙,碧林醴泉,瑶草神奇,莫可名状”“余则遥望天台赤城霞起与白鹤黄华烟云,缭绕之间而申三祝”……

想来,政绩卓著的施大人看到如此赞贺自己的文章,内心必定是喜悦的。当他转过身,走到屏风的另一面,则看到了更令他赞叹的场景。

画景

屏风这一面,以刻漆填彩的工艺,定格了康熙年间杭州西湖的人文风景及百姓的生活状态,画面广阔而缜密,细腻又生动。

清康熙刻漆填彩西湖全景屏风,六曲折屏,共十二扇。这份来自福建百姓的贺寿礼物,以上等杉木为底胎,由工匠采用当地刻漆填彩工艺制作而成。刻漆填彩,是指在漆面上雕刻凹下去的花纹图像,再在里面填漆色的一种装饰技法,综合运用彩绘、填漆、戗金等髹金技法,制作工艺繁琐而精湛。

从上至下,一扇屏风可分为四部分,最上端为花草,中间为西湖景画,下方为瑞兽,底部由镂雕如意支撑;从左至右,十二扇屏风左右两扇的中间部分,绘有龙、狮、虎等瑞兽,其余十扇均为西湖景图。

屏风上的图景徐徐展开,远处山峰层峦起伏、草木繁茂,西湖水光潋滟、微波粼粼,亭台楼阁、弯弯小桥掩映在依依杨柳、古松苍柏之间。美景之中,游人如织,有人站于桥上眺望远方,有人似是遇到同乡驻足交流,有人围坐亭中吹拉弹唱,有人牵着小娃四处游览……湖面上,船只穿梭往来,船夫用竹竿卖力撑船,乘船之人大多神色恬淡,或吟诗作对,或对酒当歌,又或探身欣赏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柳浪闻莺之西湖美景……

但,送给施大人的屏风,刻画的为什么是杭州西湖,而不是他家乡天台的景致呢?

“因为当时福建的百姓知道施大人是浙江人,而浙江最有代表的风景就是杭州西湖。”陈缅说,“所以,数位能工巧匠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西湖,待了一段日子,把西湖的风景风貌都记录下来,回去之后,再用当地的刻漆填彩工艺,把它们一一在屏风上表现出来”。

辗转

极长的一段时间里,屏风由施家后人保管,直到上世纪60年代。

原天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84岁的张德江老人回忆,当时,屏风从施家后人施伟仁家中移出,被长时间放置于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导致屏风底部的镂雕如意部分渐渐剥落腐烂。

这些让施伟仁痛心不已。曾当过老师的他多次反映情况,希望这件屏风能得到妥善安置。1980年,他终于获得了回复。张德江记得,当时,他和另一位同事接到具体落实任务,就拿着回复信件,找到保管屏风的相关人员说,屏风属于国家文物,不能再这样放置了。

第二天,屏风被送到了位于国清寺的天台县文管会。好在,除了镂雕如意部分因霉烂损毁严重,屏风其他部分,特别是西湖全景依然生动鲜活。“我们找来木雕和漆工师傅,对如意部分进行了修补,但技艺受限,无法恢复成原样。”张德江说。

1994年,当代著名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曾在屏风前久久驻足,并留下一首诗:“身到天台似故乡,展观文物兴偏长。康熙屏障真精绝,宝马香车西子妆。”以此赞叹屏风的珍贵。

而今,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欣赏屏风上的图案,天台县博物馆将这件镇馆之宝制成了文创产品——清康熙刻漆填彩屏风摆件(一套两组),“摆在案头,既有欣赏收藏价值,更可作明志自省之用。”陈缅说。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