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渊 /文
一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题郑十八著作虔》,一度作为台州的广告词。
的确,诗描绘了台州广袤的海域和绵延的云水,短短十四字,便营造出辽阔而神秘的美感。诗圣之功力,展露无遗。
但我们读诗,不能单拎出来,只读这句。且看后一句:“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从方才的海天辽阔急转而下,变成了对别离的哀伤、对人生际遇的无可奈何。
杜甫写此诗,是送给好朋友郑虔。郑虔比杜甫年长21岁,曾在唐玄宗朝廷里担任著作郎,就是编修国史的官员。杜甫年轻时,囊中羞涩,常跑到郑虔家里蹭吃蹭喝。
安史之乱爆发后,郑虔被安禄山部下张通儒捉去,人身自由受限,还先后被安上了“兵部郎中”“国子司业”等官职。
等到叛乱平定后,郑虔这份在叛军当官的履历,就成了污点。幸好有中书令崔圆搭救,才不至于掉脑袋。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
唐至德二年(757)冬十二月,66岁的郑虔踏上了贬谪之途。长安前往台州的官道上,风雪肃杀,马车缓缓行驶,里头坐着一位佝偻的老人。
杜甫大抵没来得及与老友告别,只好题诗诉衷肠。在杜甫看来,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老友此去,恐怕天涯耕地、海角读书,余生再难相见。
《题郑十八著作虔》全诗悲怆至极,尤其尾句,“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徒留一声叹息。
不过如今说起这首诗,不少人依然会引用“台州地阔海冥冥”一句,表明诗圣盛赞台州风景,颇有断章取义之嫌。
二
唐代的台州,地处偏僻,却也没有杜甫想象中那般荒凉。
台州临海县,自汉六朝以来,就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居住,唐代变成台州治所,想必人丁更加兴旺。
郑虔虽为贬官,到了地方上,依然是分管民政的父母官。更何况,郑虔诗书画三绝,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自然会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传说,彼时的台州文风未开,州民们穿短褐、讲方言,见到一身中原衣冠谈吐的郑虔,不免议论纷纷。
郑虔也觉得,自己好像与当地格格不入。有诗曰:“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若齐,是郑虔的字。他还写诗自嘲:“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
可贵的是,已风烛残年的郑虔没有从此躺平,他自我勉励:孔子泽被天下,但阳春照不到阴崖,今天我贬谪至此,应当肩负起教化之责。
他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开设讲坛,选择优秀乡邑子弟来教导,渐渐地,台州民风趋于淳朴,学风为之奋起。
乾元二年(759)九月,郑虔病逝于台州官舍,享年68岁。杜甫知晓后,悲痛万分,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一诗中写道:“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明清以降,人们把郑虔奉为台州文教之祖,认为他对台州的文教事业,有着开天辟地之功。
三
在临海市大田街道白石村金鸡山东麓,有一座墓,墓面题“唐广文馆博士号若齐讳虔郑公暨夫人郭氏之墓”,相传,郑虔去世后,就埋骨于此。
但细读史料,不免让人疑惑。南宋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有《冢墓门》,详细记载了前代名人之墓,其中并没有郑虔墓。书中关于郑虔遗存的记录,只有户曹巷和郑户曹祠。南宋的民间传说里,人们将郑户曹祠里供奉的郑虔,讹传为“兴福将军”,说他很灵验,降下雷电,把一个不孝子给劈死了。
明代以后,郑氏一族在台州开枝散叶,临海、三门、黄岩、仙居等地,都有广泛分布。各地的郑氏族人修族谱,都把郑虔当做“迁台之祖”。对这位老祖宗,自然是崇拜有加。明代状元秦鸣雷在为《郑氏宗谱》写序时,称赞道:“陶以礼乐,淑以诗书,台人沐其教泽,立祠祭祀,至今称为文献之地者,皆公之赐也。”
位于金鸡山的郑虔墓,事实上为清同治九年(1870),台州知府刘璈重修。1965年3月郑氏后裔又筹资重修一遍。1990年,当地对墓地予以修整,并在第一坛新建仿唐石碑亭一座,名“若齐亭”。
1997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郑虔墓”为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2007年,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在洛阳收集到了郑虔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揭开了郑虔墓的千年谜团。
该墓志全称为《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琊王氏墓志铭并序》,由郑虔外甥卢季长所撰,里面详细记叙了郑虔的身后事。
原来,郑虔去世后,起初“权厝于金陵石头山之原”,就是暂时葬在今南京附近。他的妻子王氏则葬于洛阳王城南定鼎门之右。因为战乱未平,不能合葬。到大历四年(769),征询长老、龟筮之言后,于六月前自金陵启棺,“自江涉淮,逾河达洛”,于八月祔于王夫人故茔。
墓志还记载,王氏去世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仅25岁。43年后,夫妻二人终于在地下团聚。大唐也历经开元之治、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世事无常,本就如此。
话说回来,洛阳墓志的出土,是否让台州的郑虔墓显得很尴尬?
非也。郑虔墓为郑氏子孙世代相守,每逢清明,各地后裔均派代表前往扫墓,并在郑广文祠举行祭祀活动,历代相传至今。如今,白石村仍生活着守墓后人。可见,郑虔在台州的文化传承,数百年不曾断绝,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参考文献:《贞石诠趟》/陈尚君、《记忆、传说以及历史的凸显——以郑虔在台州的资料为例》/张峋
来源: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