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村志里的金华] 古韵新风润官桥

黛瓦白墙、古建深宅、老街小巷,金华不缺古村,但能将“古村落+影视文化村”合一,且相得益彰的不多,东阳市横店镇官桥村是其中翘楚。

《古韵官桥》“村志”开篇记述了村名的由来:村东西两边各有一溪流过,像两条轿杠托举着轿厢,人称“官轿”。因祖上有“带木取名”之约,“车”变“木”,“官桥”由此而生。

这段诗画般的记录,倒十分契合如今官桥“影视村”的气质:修缮一新的明德书院,常有访客慕名而来;重新开张的官桥老街,冷萃茶楼、雕刻坊、书屋、咖啡店各自热闹;阳栖山下、象鼻水库畔的小竹林景区,抢手到剧组要按“档期”排队入场……在734年村史里,官桥村文脉从未中断,一直传承至今;商脉、人脉之繁盛,如今尤甚。

官桥村位于东阳市横店镇西南方,毗邻圆明新园景区,是一个传统的江南村落,现有1029户2500余人。村庄文化遗存众多,是横店镇古建筑现存体量最大的村。

近年来,官桥村以“影视文化古村落”为主题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一统三化九场景”的乡村发展规划,吸引外景拍摄、古建筑观光、住宿餐饮、创作办公和户外休闲等五大产业集聚。

官桥村2018年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023年被评为金华市艺术乡建示范村、浙江省美育示范村。

文脉代代传

如今的官桥,因为融入横店影视城而远近闻名,因为村边就是圆明新园各景区和大小10多个景点。

其实在更久远的过去,官桥最有名的是书院。《古韵官桥》执行主编陈齐金说:“历史上多个时期,官桥的书院、学校是东阳南乡办得最有规模、最有影响的。”陈齐金不是官桥人,但和这里有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就读于官桥小学;学有所成后又回校任教6年。“十里八乡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官桥来上学,我1979年考上大学离开时,官桥共有小学10个班、初中5个班,‘五七高中’1个班,每班约50人。”

《古韵官桥》教育纪实篇记载,官桥陈氏出于路西陈氏,南朝宋永初(420—422)年间,始迁祖陈元宝在建筑寺庙时,用部分宗教收入修建学校。之后,后世族人捐献家资,陈氏兴学,由此而始。

南宋开禧元年(1205),官桥陈氏先祖陈德高效仿范仲淹办“义庄”,赡族、扶弱、助学,学业优异者可获得“奖学金”——养贤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东阳陈君义庄记》赞誉:“陈氏布衣也,其资产非能绝出一乡之上,而义倡于乡如此,吾徒仕于朝,于四方虽未必皆厚禄,然闻陈氏之风而不知愧且慕者,岂人情也哉!”

“义庄”在前,陈氏义塾、明德书院、宏毅学堂、官桥中小学等接力传承,让官桥文脉因兴学而历久不衰。其中,陈氏义塾培养出16名进士,明德书院传播王阳明心学,宏毅学堂孕育“宏毅六君子”,官桥中小学走出30多名博士、教授,官桥文脉蓬蓬勃勃绵延不息。

官桥村陈大宗祠后厅左墙上,就张贴了三孝廉图、官桥陈氏进士名录和村庄现代名人,以育示后人。进士中,文武各8名,更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的家庭。陈德高两子陈宣子、陈炎于1223年同年中进士,一文、一武;文脉流转,“村志”记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博士、教授名单中,有大学“掌门”、知名教授等学界人士,更有国家岩土工程研究员、援疆医疗队领队等行业专家。

官桥兴学、助学,文风兴盛。每年村里都给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学子颁发奖学金,这个传统一直没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晓华说:“论金额,我们村的奖学金不算多,但从陈氏家族发养贤租算起,我们这奖学金,发了800多年!”

去年,官桥村在政府支持下筹资700余万元修葺明德书院。如今,书院不仅修旧如旧,还在原先基础上作了扩增,项目即将验收,多家教育、研学机构已捷足先登,有意长期租用。

老街又青春

官桥历史悠久,村内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和民国古建筑48处,大多分布在老街两侧。

官桥老街宽3米多,长约400米,曾是一条商贸繁荣的交通要道。

老街穿村而建,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约16世纪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条商道东可往嵊州,西可达永康,是明清时期东阳以及绍兴、宁波的香客前去永康方岩拜胡公所经之路。

时过境迁,老商铺早已不在。官桥村干群同心,借圆明新园各景区与村相连的优势,整饬老街、连通商道,新业态茁壮成长。2017年,官桥村投资600余万元,整体提升老街风貌,保持房屋总高、地平不变,将老街打造成“乡愁地标”。如今,沿街而立的古建筑上,素净淡雅的白色墙面、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无不透露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取代旧时宿店的,是茶楼、书店、玉石坊、美术馆……

今年4月,晗美术馆在横店官桥老街“十三间头”古建开馆。这是官桥历时3年引进的乡村艺术共富项目,由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四合院十三间,连通两座老粮仓改建而成,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具备书画展览、教育研学、创作雅集、直播对话等多种功能,既古朴又有现代感。

晗美术馆馆长、80后艺术家施晗是国内著名策展人,他说:“官桥古村有新韵,我们将第一座乡村美术馆建到官桥,是因为这是一个鲜活的古村,适合打造诗意的栖居地。”落地以来,晗美术馆不光策划举办了“当艺术遇见乡村”“神笔妙绣——丁立人廖春妹作品展”“每日一习话——全国百家楷书展”等高规格展览,更为书画家办展、出书提供服务,新增影视拍摄、研学旅游等业态,大大提升了“另一条腿走路”的能力。

美术馆带来艺术气息,准00后马嫣则在老街刮起了青春风暴。作为官桥老街最年轻的创客,她租下整幢带院落的老房子,开了家“萃悦坊”茶楼。开张才两个多月,“萃悦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国风、国潮打卡点。在这里,游客只要点一杯茶饮,就可享受纯免费的古宅汉服拍照体验。作为回报,马嫣可用游客自拍的古风照进行商业宣推,这一金点子帮她引来了访客潮。10月底,记者到访时,马嫣正在调制适合秋冬饮用的中式养生糖水。她说:“访客多了,生意火了,我们将增加妆容、簪花服务,让大家有更好的体验感。”

开茶楼之前,马嫣在杭、甬两地做美妆生意,每天直播、带货,一直快节奏地忙碌着。如今到官桥开茶楼,她过起了“慢生活”。除了张罗茶楼运维的事,马嫣还投了一部40集的网剧,是与抖音集团下辖公司直接合作的。她笑道:“坐拥影视文化村美景,我也沾沾光!”

“来来来,欢迎参观。”“萃悦坊”对面开着一家玉石工坊,主人陈青松和马嫣一样热情好客。原先在深圳等地做玉石雕刻生意的他,响应村里号召回乡开店。墙上那块“浙江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玉石雕刻大师”牌匾,认证的是他不凡的手艺。

陈青松的父亲就是一名木雕高手,当年与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同班学艺,主攻阴雕技艺。陈青松子承父业,又从木雕转攻玉雕,并有所成。在官桥老街,陈青松的名气挺大,每月玉商下的订单让他忙个不停,跟他学艺的弟弟,如今已是省级玉石雕刻大师。

95岁的陈章木是官桥最年长的老人,离休前曾任明德乡党委副书记,对老街的事,他如数家珍。他告诉陈青松:“你父亲手艺学了一半就去参军,当年是我送他当的兵。”思路敏捷、身体健朗的陈章木老人说,老街出“新苗”,最让他开心。谁是“新苗”?年轻的创客们啊!

常做景中人

“动作不够有力。”“注意表情。”“再来一遍。”10月27日下午,在村后象鼻水库影视基地,90后导演沈畅朝对讲机,频频给一批95后监制、制片、演员下指令。

当天,一个60多人的剧组正在拍摄一部竖屏短剧,剧集总共6集。导演身前的监控屏旁的桌上放着一瓶花露水,桌底点着两盘蚊香,防虫、驱蚊。拍摄间歇,沈畅告诉记者:“我在官桥拍了3部短剧,这里已融入横店影视城,取景、找群演都方便。都说短剧编剧是一个拼手速的行业,此时不拼何时拼?熬夜拍剧、蚊虫叮咬,这都不算事。”

景好,是官桥人素有的自信。乾隆年间东阳诗人、白云书院创始人卢衍仁曾写《官桥八咏》,尤以“名桥不在高,雪积石成玉”一句,最为大家熟悉。在官桥村,最好的雪景要到小竹林景区来赏。10多年前,电影《江南细雨丝》在官桥开机,这是剧组进村取景的第一部戏。之后,《鸡毛飞上天》《摸金校尉》等优秀影视剧纷纷进村取景,其中就有“雪积石成玉”的场景。

如今,官桥四季常有剧组进场,小竹林景区被业主长租后于2022年10月建了清幽的别院,成了各大剧组“抢租”的取景地,租用一天9500元,剧组约租要排档期!小竹林景区可提供竹林、客栈、官道、别院等场景。谁能够想到,这里曾是村里养猪、养鸡的专用场地?

“景聚村外景围村,村居景内村为景”,《古韵官桥》中这一金句,着实贴切。与圆明新园景区相邻的官桥村,老街成景点、古村成景区,游客在村里的景中游,不用买门票,但要注意一点:不要惊扰正在拍摄的剧组和演员们……

这些年来,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官桥村不走“大拆大改、大搞开发”之路,而是将古建筑保护起来,并且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依托美景古宅,官桥吃定“老本”,还吃上影视饭。

2000多名官桥村民成了“景中人”,影视文化村的发展改变着官桥人的生活。10月28日,在象鼻水库影视基地一角,村民厉春燕用两台小餐车改造出一个“流动副食品店”,专门售卖矿泉水和小零食,前来消费的,十之八九是在附近拍戏的剧组人员;同一天,村民厉诚达则在给一个剧组当后勤掌柜,他2018年回村创办东阳市宸艺影视有限公司,主营剧组取景场地对接、后勤支持,现在每月可接近20笔业务……

“官桥村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接待剧组100多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40万元以上。”陈晓华说,“老百姓得到的实惠,那就更多了。”

深秋时节、夕阳西下,我们站在官桥老街上,望向村东南的七层荷峰石塔,它有如静默不语的智者,看着官桥村古韵新风别样红。

义,人之 正路也

记者手记

蹲点官桥村,“义”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字。

办学上,村里先后出现“义庄”“义塾”;经济上,陈氏宗族提倡义捐田地,加强公常田管理;建设上,村民义务建水库、开渠道,还捐资修建陈大宗祠、老街。

行走在官桥老街上,村干部说起并不久远的往事:2017年修建工程动工前,不少沿街住户反对原修原建,大伙盼着自家门口道路又宽又亮,最好拆出一片新天地来。但在陈大宗祠修建完工后,反对声立马少了。究其原因,是古村新貌让大家融入古韵,更添获得感、归属感,祖祖辈辈传承的“义心”回来了。

按族规要求,每一代的官桥人,都要将“义”字放在心中、落在行动,共建美好家园。这里的“家园”既是物理概念上的实际村庄,也是每一个村民的心灵安放之所。

今年重阳节那天,记者首访官桥,正赶上村里在陈大宗祠办寿星宴。宗祠的厅堂分前中后三进,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受邀前来,足足坐了12桌。席间,10多名行动自如的90岁以上“同年哥”围成一桌,边吃饺子边闲聊:“老哥,这里你最大,95岁了,再过两年我就赶上你了”“咱们赶上了好时候,大家都要保重身体呀”……饭毕,其他村民陪着老人唠家常,村干部挨个给老人发红包。这场景让人心里暖暖的。

官桥人的“义”,还体现在对外来创客和剧组的礼遇和宽厚上,长租小竹林景区的创客赚得盆满钵满,村里人没犯“红眼病”;一个个剧组在村里进进出出,车队一停就是一天,出入受影响是常事,但村民们从不抱怨。他们的想法挺朴素:共富共富,创客富了,我们更沾光。

孔孟讲仁义。《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秉持仁义之道,新老官桥人以一颗真诚之心,守护家园、共创未来。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