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创新升级偏远山区“1+2+4”急救模式

近日,松阳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家在板桥乡大毛科岭头村患者的呼救,当时最近救护车到达现场预计需要1小时,而当地卫生院距离患者只有十分钟车程。指挥中心即刻通过调度系统指派救护车和当地卫生院同时前往救治。板桥卫生院值班医生在“村村救”系统中接收到指派任务立刻前往呼救地点。在赶往现场的救护车出诊医生远程指导下,卫生院值班医生第一时间给予一系列的对症处理,最终该呼吸衰竭患者由巡回医疗车护送同120救护车双向“奔赴”,接替转运救治,大大缩短了院前时间,成功脱险。松阳山区特色的“1+2+4”县域急救体系的常态化运行,为山区群众打通了生命急救通道。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县,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4.06万。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地广人稀,医疗力量相对不足,急救能力更为薄弱,如何整合急救可用的医疗力量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山海”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浙大二院急救专家的下沉帮扶,浙大二院松阳分院创新升级急救体系,不断改善提升急救水平,推广普及急救技能,山区医疗急救服务新模式构建初显成效。

 创新升级急救体系

浙大二院松阳分院在前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及优化现有的医疗资源,创新升级了松阳山区特色的“1+2+4”县域急救体系。

“我们的这套急救体系包含一个统筹领导者(松阳县卫健局为领导中心),两个统一功能中心(直属卫健局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和依托县人民医院的急危重症中心)和四股急救力量(急救站点及所属救护车、兼急救功能的巡回医疗车、偏远乡镇卫生院、急救志愿者)。”浙大二院下沉管理专家,松阳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巴立介绍道。

为了让急救体系更加健全,急救力量布局更加合理,松阳县卫健局统一组织领导,充分整合乡村医疗资源,将“村村救”“人人救”项目整合到120调度系统并纳入常态化院前急救工作。

当120急救指挥中心接到患者求救信息,调度系统一键启动对四股急救力量的调度,并在浙大二院松阳分院急危重症中心远程即时视频会诊网的协同下,对患者进行最短时间内最及时、有效、规范的救治,真正实现“叫得应、接得快、救得好”。

推广普及急救技能

目前,松阳县已在各乡镇建立培训基地17个,取证培训的急救志愿者有21420人次,加入“人人救”系统的急救志愿者也有727名,占丽水总数约20.87%,占全省总数约5.35%,但其中加入“人人救”系统可被平台调度的急救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县内主城区,偏远乡镇的救援力量相对不足。

为了最大程度将急救可用的社会救援力量充分激活,提升松阳偏远山区急救服务可及性,浙大二院松阳分院联合县红十字会,依托乡镇培训基地开展覆盖松阳县域所有自然村的“急救侠唤醒行动”,努力推广“人人救”系统,让村村都有随时可被统一调度的“急救侠”。

同时,浙大二院松阳分院也将发挥急危重症中心的软硬件优势,将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带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地,增强公众急救意识,提升急救服务能力。

 改善提升急救水平

为了常态化实现村村救、人人救,浙大二院松阳分院急危重症中心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分层培训并创新升级了两级三层的质控体系。对急救站点及所属救护车组织规范系统培训、定期巡回实操指导和重点技术进修轮训,目前古市、玉岩、大东坝、象溪四个救治站点通过省急诊质控中心组织的初级创伤实战培训合格人员比例平均达到70%;对巡回医疗车和偏远卫生院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和设施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常态化开展院前质控例会,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同质化管理。

为更好地提升急救水平,松阳分院还积极铺开“浙里急救”“救在丽水”等系统的使用,并搭建华为远程会诊平台,实时开展音视频会诊,实现院前急救院内专家实时指导。今年7月,偏远山区安民乡李坑村一位突发昏迷的瘫痪在床患者正是通过远程会诊得到及时专业的急救,顺利转危为安。

此外,浙大二院松阳分院还充分利用浙大二院专家下沉资源,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进行指导,全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

今后,浙大二院松阳分院作为县域的急危重救治中心和急诊、院前急救质控中心,将在浙大二院专家的帮扶下,持续优化急救服务流程,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同时,进一步推进“1+2+4”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全县域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构建全省最具辨识度的山区特色急救体系,让县域急危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