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版“清明上河图”诞生记

运河之水穿城而过,为绍兴带来丰收与富庶。10月17日,由23位本土书画名家集体创作的重大主题作品《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惊艳亮相浙东运河博物馆。据了解,该长卷长39米,宽约1米,由绍兴市文联策划统筹,绍兴书画院为主创作,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全景展现了浙东运河绍兴段及其支流沿线的名景、名人、名产、水利遗存以及当代社会生活,堪称绍兴版“清明上河图”。

  39米长画卷亮相浙东运河博物馆

  走进《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特展展厅,中央圆角矩形展板上环绕一圈的长篇画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长卷从左至右由卷首题字、主体绘画和卷尾跋文三部分构成。绘画部分,以杭州西兴梦笔驿为起点,奔腾的运河水经柯桥、越城、上虞三区,直抵宁波镇海姚江入海口。沿途精选了近40处重点场景,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民俗传统、地标建筑及现代产业,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画中,形成了一幅地理与文化的双重画卷。

  跟随着运河水的脚步,由迎恩门进入越城,“告别”水上婚礼的游船后,遇见府山下舞剑的老者,西小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感受着城市烟火气的升腾,可亲触历史痕迹的八字桥下,运河水缓缓流过,经都泗门奔腾而出,方寸之间、移步换景,“一城一桥三故里”的文化脉动尽收眼底。

  古城外,“浙东古运河边的璀璨明珠”东湖映入眼帘,山体墨色渲染,浓淡之间岩壁、崖洞皆有展现,湖面上颇具绍兴特色的乌篷船依次排开,等待着游客的到访。不远处,芯联集成为代表的产业板块则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无限潜力。通过“以今映古”“以河见城”的独特视角,长卷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壮丽景色、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时代新貌尽数展现在观众面前。

  “《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是今年的重大主题创作。从3月底开始进入具体的策划统筹流程,经历近半年时间,于9月底正式完成。”绍兴文联秘书长陆乐介绍,该长卷创造了绍兴本土美术创作史上的多个“首次”,即首次开展如此体量的长卷创作、首次开展如此规模的集体创作、首次开展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美术创作。

  为了更好地描绘浙东运河的时代风貌,文联还邀请了多位绍兴市运河研究专家作为学术支持,给长卷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诗词遴选团队,对应着长卷重点表达的40处点位,从浩瀚的诗词中选取了应景的诗句,构建起了诗书画印的“诗”的基础,为画作增添了审美意韵。

  “从独创到合作,更考验创作团队对于重大主题的解读再现能力和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创作能力。可以说,本次长卷创作是对绍兴书画领域当下集体创作水平的一次检验。”陆乐说。

  23位书画名家,历时5月合力完成

  这幅长卷的创作团队阵容堪称豪华。由23人组成的绘画、书法、篆刻创作团队,既有兰亭奖得主何来胜与娄东昇分别担纲卷首题字与卷尾跋文的书写,也有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浙江美术“名家孵化计划”的杰出代表吕国钢,以及浙江美术“新峰计划”入选作者陈雷这样的绘画名家,作为主体绘画中人物、山水部分主创,其他绘画作者大部分也都是国家级展览入展作者,具有丰富的中国画创作经验,而参与篆刻的作者则均为中国书协会员。

  上接第1版 今年3月,项目正式启动,身为绍兴书画院副院长、长卷山水主创的陈雷,随即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每位艺术家在创作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对物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何能够将这些个性迥异的艺术元素融合为一,共同创作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作?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采取了三项策略。“首先,在草稿阶段就力求达成共识,确保创作方向的一致性;其次,是明确画面的主调,为整体风格定下基调;最后,采用穿插式作画方法,即每个场景并非由单一艺术家独立完成,而是通过多位艺术家的交替创作,使得最终的画面风格更为和谐统一。”陈雷向记者“揭秘”道。

  在确定画作主题后,创作团队多次赴运河实地写生,通过走访与观察,深入了解运河的风貌与历史,最终确定了需要表现的具体场景,并完成了初步的小稿。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的默契日益加深,共同构建了对大运河的深刻记忆。

  在小稿基础上,团队还与水利、文史专家团积极开展研讨,丰富画作细节。“例如,运河支流进入越城后,以环城河形式呈现,仅古城内需要表现的内容就极为丰富,以怎样的顺序进行表现,专家们给予了我们很多建议。”这样的研讨会几乎贯穿整个筹备与创作过程,有时候,甚至前一天刚画完的内容,在第二天的研讨中又被推翻。

  “今年夏季高温,基本上整个暑期大家都集中在书画院中共同创作,中间也曾出现空调故障等突发状况,但大家始终坚守岗位,最终创作出了一幅凝聚多方智慧与心血的精品佳作。”陈雷说。

  新时代绍兴“清明上河图”

  在这幅长卷中,除运河这一核心元素外,“人”同样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沿岸的每一处场景中,无不活跃着人的踪迹:鲁迅故里内游人如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或手持相机与鲁迅“合影”,或背着行囊驻足观看,简单的勾勒和色块堆叠展现出景区内热闹的景象;书圣故里题扇桥边,王羲之“躲婆”的故事上演,人们从桥上望去,对岸的苦楝树与水乡美景融为一体,书法爱好者们在墨池旁吟诗斗墨;迪荡湖边,属于年轻人的草坪音乐节热闹不停,个性恣意的青年们沉醉在吉他和鼓乐声中,水上运动则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尽管这些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微小,亦未画出具体五官表情,但通过神态刻画,让人一眼便能识别出他们的身份与所处环境。

  “以传统中国画的手法表达当下运河沿岸的风貌,画卷无论是从风格还是内容上,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融入了现代生活和潮流元素,新老碰撞中,更加体现了千年运河的生生不息,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活力。”特意来此参观的市民吴女士感慨道。

  “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两岸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载者。虽然千年后运河功能发生变化,但幸福生活图景依旧,烟火气得以延续。”绍兴市美协秘书长、长卷人物主创吕国钢说,“过去描绘运河的作品无数,但在其中融入大量人物的却并不多。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通过人物刻画描绘了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而在《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创作中,创作团队也采用了这样的立意。”

  运河与两岸人民相互依存、相互塑造,从古至今,运河不仅为人类提供交通、农业、经济等多方面便利,更深深滋养着两岸人民,孕育出独特的运河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长卷中正是通过生动展现人物及其活动,来体现“河”对“人”的深远影响。

  “这幅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的创作者都在绍兴本地生活、工作了多年,其中不少人更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们对运河、对城市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因此,在表达上,我们的作品并非凭空想象或脱离实际,而是充满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曾是那‘景中人’。”吕国钢说。

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