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州日报消息,学历低、没论文、专业不对口……种种问题困扰了一大批优秀产业人才,令他们难以享受人才政策福利,缺乏获得感和荣誉感。如何给予有效激励,消除制造企业的“心病”,让产业人才有“盼头”?
近年来,黄岩区牢固树立“大人才观”,聚焦“三支队伍”建设,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以“本领论英雄”为导向,开展以企业人才自主评价为基础的行业人才公荐,把技术过硬、创新突出、企业认可的人才推荐出来,让因学历、职称等原因“默默无闻”的技术人才“浮出水面”。
人才评价,企业说了算
“作为中国模具之乡,黄岩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在长期传承、实践和创新中成长为业务骨干。对我们来说,这些扎根基层、技艺高超的模具工人和高层次人才一样宝贵。”黄岩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激发这些“隐藏”人才的创新动力,黄岩区探索建立了由企业自主举荐、行业把关公荐、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行业人才公荐制度。不在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方面设限,而从是否全职、薪酬水平、贡献度等方面着手,对举荐人选进行研判,最大程度尊重企业意见。
“作为一名中专毕业的普通员工,怎么也想不到我能跟‘人才’挂上钩!”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首批模具“行业菁英”名单上时,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设计主管傅建华惊喜不已。
中专毕业后,傅建华一直在赛豪工作,虽然学历不具优势,但因其积极参与公司设计技术改革,培训工程设计人员,并且在软件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方面有较好的经验与业绩,为企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首批行业人才公荐中脱颖而出。
“我们遵循‘谁用人、谁评价’的原则,建立以‘创新价值、履职绩效、企业认可’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将技能人才的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让企业评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员工,再由黄岩模具行业协会通过内部评估、企业走访、专家把关等方式,对企业推荐人选进行行业内公开评估并征求意见,最终确定公荐对象,使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与市场需求真正契合。”黄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家璇说。
政策福利,激发人才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目前,黄岩首批行业人才公荐已在模具行业产生13名“行业菁英”。首批“行业菁英”大学及以下学历占84.6%,共发明专利15项,组织、参与48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
作为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蔡文军是首批“行业菁英”之一,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资源科学专业,毕业后自学模具相关知识,是模具行业一线工人中少有的“高材生”。
“虽然我有学历、有技术,但由于专业不对口,较难评职称和人才称号。直到我通过行业公荐,被评为‘行业菁英’后,不仅可以享受10万元的贡献奖励,还解决了子女就学问题,这让我信心倍增,能更加专注地搞创新。”蔡文军说。
黄岩区行业公荐制度通过拓宽参评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人才政策的福利。获评的公荐人才,自认定之日起,5年内给予每年2万元的贡献奖励;纳入区高层次人才体检和重要节日走访慰问名录;统筹解决其子女入学、人才保障住房等“关键小事”;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赴国外研修或国内重点院校进修;优先推荐申报各类人才奖项和荣誉称号……
长期评选,给予人才成长空间
今年,黄岩区新一轮产业人才公荐工作即将开始。听到这一消息,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立刻着手开展行业人才推荐工作。
“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后,普通技术工人也能搭上‘人才专车’。行业人才公荐没有专业限制,注重人才技术能力,能获评的都是企业内的技术骨干,可以极大激发员工参评积极性。”凯华模具人力资源部总监毛晓晴告诉记者,在第一批评选中,他们推荐了技术研发线和钳工生产线的2名骨干,此次他们将扩大领域,寻找更多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据了解,行业公荐的“主角”是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不直接参与人才评选,负责制定“评价体系”——提出公荐人数、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等要求,设定年龄、工资水平、创新成果等大方向,并跟随着产业需求及时调整方向,精准选才育才。
不拘一格“评”人才、不拘一格“引”人才。行业公荐评选长期实施,致力于给予一线技能型人才更多的成长空间,培育和储备一批有技术、能创新、强贡献的行业骨干和大匠名家后备人才,不断推动行业创新赋能、转型升级。除了开展行业人才公荐外,黄岩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省市区模具等工种的技能竞赛,以此提升技能水平、储备后续人才。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