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了解九峰山的文化内涵

9月20日下午,“黄公望《九峰雪霁图》”文化溯源论证会在金华开发区汤溪美宴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山水画名家齐聚一堂,在求解“‘九峰’究竟在哪”的问题中,开展圆桌论坛,追溯黄公望艺术精神,探寻汤溪九峰山人文底蕴,展开新的恢宏画卷。

《九峰雪霁图》作为黄公望存世的几乎最晚年笔,代表了黄公望晚年的认知及笔墨高度。画作不仅延续了黄公望一贯对自然造化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其晚年笔墨的凝练简古,与以往险峻冷逸的雪景山水画不同,本作以温润的笔墨描绘出南方雪景山水平淡天真的面貌,是雪景山水画史上一幅独具特色的杰作。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说:“《九峰雪霁图》实景与汤溪九峰山之间的关联,既需要大胆的假设,也需要严谨的求证。这次活动给专家学者们一个交流、探讨观点的平台。”

论证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九峰雪霁图》的创作地点,技法、艺术风格分析;黄公望与浙江、金华的渊源,艺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师承关系以及元四家山水观之异同等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研究成果。

“来到汤溪九峰山,我感触很深,发现《九峰雪霁图》中的‘九峰’与汤溪九峰山实景在自然风貌上相似度很高,虽然无从考证黄公望是否真的来过九峰山,但也极有可能黄公望在九峰山的灵感激发下而创作了这幅传世名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建波表示,九峰天下有,但汤溪九峰山有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进行深入发掘,让更多人了解九峰山的文化内涵。

“黄公望的三件雪景作品,主题意义各不相同。《快雪时晴图》源于王羲之书法的《快雪时睛帖》,《剡溪访戴图》出自《世说新语》,而《九峰雪霁图》则是黄公望自己对于九峰山雪景所见的意义表达。三件雪景作品在具体笔墨上有着相似的共性特征,当然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委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金晓明通过比较黄公望的三件雪景作品,研究其笔墨语言特征和表现手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建融认为,《九峰雪霁图》画作中展现的冰雪景象与汤溪九峰山的自然风貌颇为契合。他说,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画的核心是山水,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都是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我们可以在黄公望《九峰雪霁图》这幅山水画中学到很多。

富阳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从黄公望三幅画的画境与实景切入,从画卷到实景的对比,提出黄公望的山水画皆有实景可对应的观点。“《九峰雪霁图》中的丹崖岩峰与九峰山的丹霞地貌十分吻合,再结合史料分析,我认为它的实景地就在汤溪九峰山。”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元画全集》专题审稿人之一吴斌说,10多年前,他在为《元画全集》写解说词时,提出了《九峰雪霁图》九峰山在金华汤溪的假设。“这次来到九峰山,看到山势走向和地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汤溪和富阳可能都留下了黄公望的足迹,《九峰雪霁图》与《富春山居图》交相辉映,那将会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思想的流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化溯源论证会上,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黄公望、对《九峰雪霁图》、对汤溪九峰山文化的观点与看法,群策群力,步步深入,为此后有关“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与金华汤溪九峰山”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更多学者对该课题的关注与研究兴趣,以期解开这一艺术史谜团。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