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南孔”复兴纪事本末

记者 金璐/文 楼冀阳 张辉 孔黎明/摄

9月17日,建筑专家、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者、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规划设计委员会委员洪铁城结束曲阜之行回金。此次前往山东,洪铁城是作为磐安代表团的一员,参与由孔子博物馆、磐安县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礼”展览。

伫立孔子故里,洪铁城忍不住想起自己1996年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年会(曲阜)上作主旨报告《中国第三圣地——婺州南宗阙里》的情景。他依然记得,研究会会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说的那句:“这是事实。我读研究生时帮助山东整理史料时看到过。”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报告相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日报》等几十家报纸刊登或报道。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三位我国文物古建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联袂来到磐安实地考察后,榉溪孔氏家庙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婺州南孔”一举成名天下知。

【太公树下 孔裔传芳】

很多人听说“婺州南孔”,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想不通为何有这样一脉孔子后裔,甘于寂寞,隐在深山无人识?

故事要从一棵树说起。

如今,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里,一株南方红豆杉矗立于榉溪之畔,其树干之粗壮需数人方能合围,枝叶繁茂,苍翠欲滴,展现出一种历经岁月而愈发坚韧不拔的遒劲之美。相传,此树是“婺州南孔”始祖孔端躬从山东随身携来,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太公树”。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宋高宗南渡,孔子四十八代裔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行,官居大理寺评事的孔端躬也是其中之一。

临行前,孔端躬特地到曲阜孔林拜辞列祖列宗,并掘得树苗一棵随身携带。时北国沦陷,有家难返,前途未卜,他遂发愿说:“何地植土生根者,即吾孔氏新址也。”进入江南后,每到一处,只要稍作停留,便将树苗植于土,凭其是否生根发芽作为去留的依据。

路上,孔端躬之父孔若钧病倒,一行人不得不在榉溪停留。不久,孔若钧病逝。孔端躬发现树苗已生根发芽,于是决定在此定居。他带着五个儿子结庐开荒,开办学堂,教育乡邻……

南宋宝祐二年(1254),理宗追念端躬功德,按衢州孔氏家庙恩例,在榉川南岸杏坛园前建家庙,并御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此地便被称为“婺州南孔阙里”。

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这棵老树依然强干繁枝,生机蓬勃。而磐安县榉溪村成为孔子后裔在江南的最大聚集地之一。全村现有人口1300余人,孔姓占95%以上;由该村迁移到周边县市的孔氏后裔达2万多人。

榉溪孔氏人才辈出。据洪铁城统计,有五十代孔挺出任松阳县丞,五十三代济中为常德教谕,五十四代思腓为仙居县令,思靖为东阳永宁、永寿两乡巡检司都使,五十五代克英为丹阳书院山长,五十七代立访为漳州知府,立诠为江西按察使,六十三代贞鼎为乳源知县,此外还有希仁、希棂、希章、公鋀、彦湘、承兖、宏轮等一大批儒官名士。洪铁城认为,这是孔氏家族重视教育的结果,即便在封闭艰苦的山坳里,也能为国家输送人才。

洪铁城还认为,磐安县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上十分封闭、局促的山区县,宋朝之后出现大量清官重臣、爱国名将、文人墨客,这与孔氏家族在榉溪定居有着很大的关系。宋濂在为榉溪五十五代孙、丹阳书院山长孔克英撰写的墓志铭中描述了自己听其讲课的情形:“濂自弱令时,见府君于金华山中,缙绅方满座,而府君扬擢古今,陈义其高者,盖忻然无倦色。”这样的耳濡目染,为当地带来了教化之功。磐安民间普遍遵从“百善孝为先”,历史上出过两个御批的“孝子”,如今又有以孝感动中国的陈斌强。

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博物馆首席名誉馆长孔垂长说,榉溪孔氏家族几百年来默默传承,始终坚持诗礼耕读,走过无数的激流险滩,培养了许多人才,迎来了枝繁叶茂、发展壮大,这种传承精神是宝贵财富,也是孔氏家族繁衍壮大的密码。

【三水同源 川流不息】

“生生不息—婺州·孔裔·榉溪十八礼”展览于9月16日在山东孔子博物馆开幕,将持续两个月。

本次展览作为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致敬孔子——全省百项文旅活动”之一,设置了“文脉与传承、绵延与生活、致敬与精神”三个篇章,以200余件(组)作品、近30个案例,呈现了婺州孔子后裔的生活。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表示,展览不仅是对“孔氏南迁”这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婺州南孔文化的寻根溯源,更是对儒家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

这次展览,也是今年5月“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活动的回响。当时,郭思克带着包括文博专家、展陈专家、文物数字化专家和古建筑维修保护专家的庞大队伍来到磐安,送来了包括一个名叫“大哉孔子展”的长期展陈、一批馆藏珍贵书籍、一台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表演的节目、一次“婺州南孔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题讲座。

也是在那次活动上,郭思克代表孔子博物馆与磐安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双方接下来将有更多的互动,把孔子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优势和磐安县丰富的自然人文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传播普及。

孔子博物馆为何如此重视“婺州南孔”?该馆副馆长杨金泉表示,自己踏足磐安之前,一直以为“南孔”主要指衢州,实地走访才发现,这里同样是孔氏后裔集中居住地,人数完全不比衢州少,也是孔氏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孔子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以家族为代表传承的传统文化的塑造,婺州南孔文化作为孔子文化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正在不断显露出来。

杨金泉还表示,榉溪村的独特优势就在于拥有原生态的村庄形态,能让人获得非常好的文化体验感;榉溪孔氏家庙处在榉溪村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这是衢州孔氏家庙没有,曲阜孔庙也没有的独特优势。他说:“有形的文化遗产更吸引人,因为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走在榉溪村里,人们立刻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好像时空穿越一样。你看这里的鹅卵石街道、建筑,整个村庄的布局,都保持原汁原味。走在小路上,你会想,700多年前村里的某一个进士,也曾经在同一条路上走过……”

磐安与山东南北联动,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如今有记载的“婺州南孔”规模较大的北上谒林活动就多达6次。比如元代皇庆元年(1312),“婺州南孔”五十三代孙孔济中前往曲阜祭礼、联谱、立碑、谒林,性善书院山长孔思本赠诗曰:“诗礼门墙久未趋,惟贤南渡有真儒。六经道脉绝邹鲁,一本华枝香婺衢。尊祖累朝追孝重,育才淑市乐情舒。赠言莫尽宗亲意,为道儿孙读鲁书。”

【探古弘儒 文化绵延】

今年暑假,榉溪村蓝莲舫文化传播研学基地,迎来了一拨拨“儒脉寻踪”的游学少年。来自德国的侨胞少年吴锦豪好奇地走进村中,只见一条蜿蜒的小溪从村子里流淌而过,古朴的村舍与附近的咖啡厅、酒馆融为一体,白墙黑瓦中传来琅琅书声……如今,榉溪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去年吸引游客近万人次。

据孔子第74代后裔、浙江省婺州南宗祭孔典礼代表性传承人孔火春介绍,1997年恢复祭孔大典以后,当地开始逐步挖掘南孔文化,采用“建新区,保老区”方案,对老村进行“修旧如旧”翻新,完整保留了古民居、古街、古巷、古井等。由此,榉溪村开始实施以文化为底蕴、以发展为目的的“千万工程”。榉溪村也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为保护好古村落,榉溪村深化南孔文化核心区建设,建设了婺州南孔家风馆、儒学馆、“让孔子说话”等一批特色场馆,把历史故事、文化资源转化为实物实景,增强整体空间感与历史交互感,还实施“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修复项目、“老街区新业态”招商项目,引入蓝莲舫、杏坛书院、云开工坊、品其陶艺等11个极具宋韵特色的文化业态。榉溪村创推“南孔阙里”研学游、儒学夏令营、祭孔大典、儒学研修班等多种形式的儒家思想和礼仪研习、体验、教育活动300余场次,服务各界人士2万余人次。

如何推动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近年来当地努力探索的方向。在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磐安县持续深入挖掘婺州南孔文化,解码文化基因,传承弘扬儒风儒韵。2004年,《孔子世家谱·婺州南宗》问世;2011年,婺州南宗祭孔典礼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婺州南孔研究会成立;2017年11月,孔氏家庙成功加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首次主办“婺州南孔文化周”,来自山东曲阜、浙江衢州的代表向榉溪孔氏家庙赠送了“泗婺同源”“衢婺同宗”匾额。今年5月,“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活动举行,现场把从曲阜孔宅故井、榉溪宋代古井取出的井水合二为一,并灌溉到从曲阜至圣林移植而来的楷木苗上,是为“泗婺同源,双水合汇”。

而在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2024婺州孔子文化周又将启动,向世人展示“婺州南孔”自强不息、耕读传家、仁孝为本、修齐治平的儒学文化故事。

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