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 金华府文庙弦歌赓续

记者 孙媛媛

婺州古城内,老六中西侧地块封闭已有两三年。里面在建的是金华府文庙。

“文庙”一词,或许大多数人听起来感觉陌生。倘若讲到山东曲阜孔庙,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在古代,文庙和衙署、城隍庙一样,是一座城市的标配建筑物。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先师庙,除了祭祀孔子,也承担着一地的教育功能。在古代,文庙和学宫合一,庙的主体是大成殿和殿前的东庑西庑,用来供奉先圣先师和先贤先儒;学的主体是明伦堂和讲舍,是学官讲学和生活的地方。

金华府文庙是金华教育史上的坐标式建筑,也是古时文化的象征。由于时代的变迁,金华府文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它原址复建,带着金华文脉的传承,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传承千年 如今原址复建

金华府文庙目前所在位置很好找,就在八咏楼的北面,西临酒坊巷古建筑群,东至老六中停车场。正式开放后,从八咏楼和鉴赏楼中间的台阶拾级而上即能进入。

既是原址复建,定位就很讲究。各地文庙的规制大体相同,通常坐北朝南,布局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为状元桥、泮池、大成门(戟门)、大成殿。上世纪70年代,金华府文庙主体建筑被拆毁,地面上的标识荡然无存。金华府文庙确切定位,是在2018年。那一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郑嘉励来到金华,对子城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后来,他将这些内容写成《金华四记》,收录在他的《考古者说》一书中。

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很重要的遗迹,那就是泮池。泮池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通常位于古代学宫大成门的正前方,是官学的标志,象征着学海,上面还会架一座象征青云直上的状元桥。

“我们重新挖掘出的泮池,里头填满垃圾,煤渣、砖块、玻璃瓶……”郑嘉励在《金华四记》中提到,在挖掘现场,有不少当年见证文庙拆毁、填没泮池的人描述起当时的场景,各种细节多与遗迹吻合。

考古发掘的泮池遗迹成了复建文庙的重要参照。“假以时日,全新的泮池将会重新崛起于文庙前端的这个地点。”书中的这句话如今成为现实。的确,国学复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当时。

确定了原址,还有疑问:金华府文庙究竟始建于何时?它在金华这片土地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尚未找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就目前可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关于金华府学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晋代。

先来看《晋书》中的一篇文章《范汪范宁范坚传》。范汪是晋代政治家、医学家,文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自请还京,求为东阳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当时的东阳郡即为金华,也就是说,范汪曾到金华任太守,并大力建造学校,发展教育事业。

记者就此咨询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黄灵庚。他表示,《晋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的东阳郡,包括长山、永康、乌伤、吴宁等地。“郡的行政组织有教育机构,即府学。一般来说,设郡便有府学。”

此外,关于泮池的考古发掘也指向晋代。郑嘉励在《金华四记》中说:“根据考古发掘,泮池之下的底层里出土有若干两晋南朝的砖瓦和瓷片,也有少量的唐宋遗物。”

千年之后,金华府文庙原址复建,光想想,就足以让人充满期待。另外要说明的是,文庙一般位于衙署边上,一经建造,几乎不迁址。考古发掘出的泮池遗址,就位于旧时金华府衙以西约150米处。

根据清光绪《金华府志》记载,金华府文庙在历史上只有一次迁到子城外,“庆历四年,知州关咏迁子城外东南”。28年后,到了北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苏颂将文庙复迁回子城内西南角。直至北宋大观元年(1107),“教授叶梦得请益以司理院竹木厂地,即今址”。

叶梦得是苏州人,宋徽宗即位后曾到金华担任教育官员,主要负责传授知识、监督教学纪律、设定教育内容等。他在任期间,将金华府文庙搬到了当时的司法机构司理院的竹木厂地,后来就再也没有变更过位置。

屡毁屡建 延续教育功能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古建筑被毁坏、重建、重修,金华府文庙也不例外。在上千年的时代变更中,文庙重建重修的次数难以一一统计。据清光绪《金华府志》,历史上曾有三次较为严重的毁坏记载。

第一次是在元皇庆元年(1312),“庙学俱毁”。这一年,文庙和学宫都遭到毁坏,可以想象破坏之严重。

此次遭毁后,“浙东廉访使敬俨、杨友直、易释董、阿劄刺台相继重建”。廉访使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官职,在元代又称为肃政廉访使,主要负责地方监察事务。

第二次是在明正统二年(1437),“复毁”。距离上一次被毁100多年,这次是“按察司副使王豫、布政司参议武达、知府蒋劝重建,庐陵钱习礼撰记”。明代的这支重建团队明显比上一次规格要高,包括了省里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员、地方行政官员和知府,并且专门请人撰写了重建碑记。

撰记的钱习礼是江西人,来头不小,他官至礼部右侍郎,据说在明宣德至正统年间,曾经10次充任乡试、会试主考官或读卷官,被称为“极奇之盛事”。这位资深的科举主考官来为金华府文庙重建撰记,不失为一桩美谈。

据府志,明代还有两次重修的记载:“成化中知府周宗智,弘治中知府韩焘重修。”

第三次遭毁是在清顺治三年(1646),之后,“五年,郡守张公安豫重建先师庙、戟门、两庑、明伦堂、敬一亭、启圣宫、教授宅、训导宅”。这一次重建,可见文庙的建制配置还是比较完整。

清代重修的记录就比较多了,康熙五年(1666),棂星门和戟门被雷火击坏,后来“殿、庑、堂、亭复坏”。

文庙的建制很有讲究,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建筑,戟门一般位于棂星门北边,因祭孔时在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礼兵器而得名。大成殿是祭孔正殿,东庑和西庑则是祭祀先贤先儒的地方。多年来,这些建筑相继损坏又得以修复,“庙貌焕然一新矣”。

到了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文庙的实际功能和象征性意义逐步削弱。民国时期,金华府文庙成为金华中学的校园,后来是英士大学农学院的所在地,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金华师范学校的校舍。百年来,金华府文庙依旧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在2018年考古发掘中,发现民国校舍的地基下,叠压着三个不同时期的“学宫”道路。“年代最晚的道路位于最上层,路面最宽……有一通残碑尚可分辨‘乾隆五年’等字样;另一通残碑,额上镌刻有‘重修明伦堂碑记’字样。”郑嘉励如是记载。

金华知名画家、金华师范学校美术老师严子固曾于1961年创作了一幅《浙江省金华师范校景图》,这张手绘图以俯瞰的视角呈现出当时古子城内的建筑布局。在图的左下方,由半圆形的泮池、双重飞檐的大成殿等建筑构成的金华府文庙建筑群清晰可见,在整幅图中显得尤为特别,可谓是当时古子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名师讲学 弦诵之声不绝

一直以来,文庙都被看作是尊师重教、开启民智之地。在古代,一个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并不是考取状元,而是去世后能入祀孔庙,这象征着他在儒学和教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每年人们都会到文庙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纪念先圣先贤先儒。

历史上,从祀孔庙的先贤先儒仅172位。浙江入祀孔庙有14人,金华独占5位,是全省入祀孔庙人数最多的地市。这5人分别是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金华学派创始人吕祖谦是浙江入祀孔庙的第一位大儒,另外四位则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在宋元时期对朱子理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金华的这5位先儒是否在金华府文庙教过书,这在史料中无确切记载。历史上,前去文庙(学宫)教书的老师一般都会收到正式聘书。那么究竟哪些人曾在金华府文庙当过老师?府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明祖取婺州,改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开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等为训导。”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有着很大信息量。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此时距离他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还有10年。当时,金华并不太平,时局动荡,百废待兴。朱元璋将婺州改名为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尽快兴办郡学,恢复文庙的正常运转。这一举措提升了他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提升了金华府文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知府王宗显也不含糊,他年轻时习读儒家经典,广泛涉猎经史,在金华办学兴教时就组织了一支“最强团队”,根据府志记载我们来一一解读。

文庙中有一学官称为五经师,他们是精通并教授《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学者。在古代,五经是儒家经典核心,学习五经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修养。通晓五经的人被尊称为五经师,他们对经书中的文义和哲理有深入理解,在古代社会中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

在当时的金华,王宗显“延儒士叶仪、宋濂为五经师”。对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金华人都很熟悉,那么叶仪是何许人也?叶仪,字景翰,金华人,是许谦的弟子。他做学问研深探奥,卓有成就,许谦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着叶仪学习。他在收徒讲学时,士人争相拜他为师。朱元璋攻克婺州,特意召见叶仪,授他为咨议。不过叶仪以年老多病为由,力辞其职。不久后,叶仪受聘为五经师,在金华府文庙有过一段时间的教书经历。

再来看学正和训导这两个职位。“戴良为学正”,学正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学规和考校训导。戴良是一位诗人,从他的诗中能看出他很崇拜陶渊明,有不少诗直接以《和陶渊明饮酒》《和陶渊明杂诗》《和陶渊明拟古》为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戴良不只是诗人,他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还当过浦江月泉书院的山长。

训导是明清时期的地方教育官员,负责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吴沉、徐原两位训导也是“高知分子”。兰溪人吴沉是元朝国子博士吴师道的儿子,官至东阁大学士。徐原也是从小跟着吴师道习理学,博览群书,以诗文名世。

如此高配的师资力量,也难怪府志评价“时丧乱学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在子城内,这份弦诵之声不仅来自文庙。金华在明清时的试士院位于如今的侍王府内,所以周边聚集了众多的考寓、试馆,让考生们能复习备考。可以想象,从前在子城内,有代表官学的文庙、有民间自办的书院,还有众多考寓和试馆,学习氛围极为浓厚。

侍王府、永康考寓、徐家古里、湘岩试馆等建筑仍保存完好,金华府文庙也即将再现昔日风采。我们期待,这份新时代的弦诵之声定能赓续八婺文脉的灿烂与辉煌。

来源:金华日报